記住這些教師證必考易混點,巧拿30分!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9-01-23
169

每年的教師資格證考試考后,都有學生會抱怨自己把這個和那個搞混了,所以導致考試失分比較嚴重,針對這小編整理出了,教師證哪些必考且易混點共考試備考哦,考生們一定要記牢了,千萬不能搞混哦!
教育目的 VS 教育方針
教育目的是國家對培養人的總的要求,它規定著人才的質量和規格,對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導作用。
例如,現階段我國的教育目的:“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國教育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從宏觀的角度確立了人才的質量和規格,是我國培養人才總的方向。
教育方針是國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導思想,是國家根據政治經濟的要求,為實現教育目的所規定的教育工作的總方向。它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務方向、教育目的、實現教育目的的途徑。
例如,我國當前的教育方針:“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聯系】都明確規定了教育的社會性質和教育為哪個社會培養人才,為教育活動提供宏觀指導。
【區別】首先,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針的組成部分,教育方針包含的內容比教育目的要廣。
其次,教育目的是針對人才培養方面國家提出的要求,而教育方針是針對我國整個教育工作提出來的要求和指導意見,除了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還包括如何培養以及和教育事業發展的基本原則。
此外,教育目的在對人培養的質量規格方面要求較為明確,而教育方針則在“辦什么樣的教育”、“怎樣辦教育”方面顯得更為突出。
【考題再現】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針的政策性表達,具有政策的規定性,在一定時期內具有必須貫徹的強制性。
【答案】錯誤。
【解析】教育方針是國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導思想,教育目的只是規定了國民接受教育后應具備的能力。因此教育方針的內容為政策性表達。
教育目的 VS 培養目標、教學目標
培養目標是結合教育目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點制定的各級各類教育的培養要求,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
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之間是普遍與特殊的關系。教育目的是針對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養目標是針對特定的教育對象提出的。例如,基礎教育的培養目標主要是為人的成長發展奠定德智體各方面的基礎;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則是培養各種專門人才。
教學目標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在完成某一階段(如一節課、一個單元或一個學期)工作時,希望受教育者達到的要求或產生的預期變化,是進一步具體化的培養目標。
綜上,培養目標、教學目標都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是不同層次的教育目的,為實現教育目的而制定。
教育制度 VS 教育體制、學制
教育體制是教育機構與教育規范的結合體、統一體,它是由教育的機構體系與教育的規范體系所組成。
教育制度是國家教育方針制度化的體現,與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等并存于社會結構中。
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總體系,具體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目的、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體制決定制度;制度決定學制;
體制:誰辦學;
制度:怎么辦學;
學制:辦多久;
學校文化 VS 校園文化
學校文化是指學校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習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其核心是價值觀念。
校園文化是人們為了保證學校中教育活動順利進行而創立和形成的一種特有的文化形態。按照不同的層次和標準,可以再細分為校園物質文化、校園精神文化、校園制度文化等。
校園文化是學校文化的縮影。
課程計劃 VS 課程標準
課程計劃是根據教育目的和不同類型學校的教育任務,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有關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其基本內容包括:教學科目的設置(選擇題常考);學科順序;課時分配;學年編制與學周安排。其中,課程設置是課程計劃的首要問題。
課程標準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也是教材編寫、教學、評價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規定了學科的教學目的和任務,知識的范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有關教學法的基本要求。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框架:前言、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實施建議、附錄。其核心部分是課程目標。
課程標準是課程計劃的具體化,課程計劃是課程標準制定的理論依據。
形式教育 VS 實質教育
形式教育形成于17世紀,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國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形式教育論者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在于通過開設希臘文、拉丁文、邏輯、文法和數學等學科發展學生的智力,至于學科內容的實用意義則是無關緊要的,形式教育以官能心理學為基礎。
實質教育是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出現的,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和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是其主要代表。實質教育論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在于傳授給學生對生活有用的知識,至于學生的智力則無須進行特別的培養和訓練,實質教育以聯想主義心理學為基礎。
義務教育 VS 基礎教育
義務教育又稱強迫教育和免費義務教育,是根據憲法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其實質是國家依照法律的規定對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實施的一定年限的強迫教育的制度。義務教育主要包括小學和初中兩個階段,總共9年,稱為九年義務教育。一般是小學6年,初中3年;但是,也有小學5年,初中4年的。
基礎教育顧名思義就是為了打基礎的,就是人們在成長中為了獲取更多學問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識。就如同蓋房子先要打地基一樣,要想學好一門語言就要從認字開始。基礎教育,作為造就人才和提高國民素質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國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國基礎教育包括幼兒教育、小學教育、普通中學教育(初中、高中)。
信度 VS 效度
信度是指測驗結果的穩定性或可靠性,即某一測驗在多次施測后所得到的分數的穩定、一致程度。它既包括在時間上的一致性,也包括內容和不同評分者之間的一致性。例如,采用性格量表測量學生,如果他們這次測量得到的結果與六個月前、三個月前的結果基本相當,那么我們就認為測驗的信度較高。
效度是指測量的正確性,即一個測驗能夠測量出其所要測量的東西的程度。效度考慮的問題是:測驗測量什么?測驗對測量目標的測量精確性和真實性有多大?具有高信度的測驗不一定具有高效度,但具有高信度的測驗一定具有高效度,所以就一個測驗的優劣而言,效度是一個比信度更為重要的指標。
不論效度還是信度,都是衡量測驗題目的質量指標。
相對性評價 VS 絕對性評價
相對性評價又稱為常模參照性評價。它主要依據學生個人的學習成績在該班學生成績序列或常模中所處的位置來評價和決定他的成績的優劣,而不考慮他是否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具有甄選性強的特點,因而可以作為選拔人才、分類排隊的依據。它的缺點是不能明確表示學生的真正水平,不能表明他在學業上是否達到了特定的標準。教師招聘考試考試就是相對評價。
絕對性評價又稱為目標參照性評價。它主要依據教學目標和教材編制試題來測量學生的學業成績,判斷學生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而不以評定學生之間的差異為目的。絕對性評價可以衡量學生的實際水平,了解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它關心的是學生掌握了什么、能做什么或沒掌握什么、不能做什么,宜用于畢業考試和合格考試。它的缺點是不適用于甄選人才。 教師資格證考試就是絕對評價。
診斷性評價 VS 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也稱為準備性評價,是在學期開始或一個單元教學開始時,為了了解學生的學習準備狀況及影響學習的因素而進行的評價。比如,摸底考試。
形成性評價也稱為過程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改進和完善教學活動而進行的對學生學習過程及結果的評價。比如,單元測試、期中考試。
總結性評價也稱為終結性評價,是在一個大的學習階段、一個學期或一門課程結束時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比如,期末考試。
移動端訪問:記住這些教師證必考易混點,巧拿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