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考試五大寫作誤區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9-01-03
270

在教師資格證筆試考試中,很多考生寫了一堆作文,卻一直在二類或三類作文的水平徘徊,分數始終無法名列前茅。那么,在寫作中到底出現了什么錯誤?該如何避開寫作低分誤區呢?接下來育德園師小編就為大家揭秘90%的人在寫作中都存在的五大致命錯誤。
1. 不會寫標題
給作文起名字就像給自己的孩子起名字一樣,是個藝術活兒。同時,標題又是一篇作文的門面。優秀的標題要達到朗朗上口,響亮,奪人眼球,點名主題等標準。例如:《借我一雙慧眼》《被夢醒叫醒》《行挫折之舟,抵幸福彼岸》《教育從心開始》《幸福,觸手可及》《以讀書之水,沐生命之樹》。
但是,很多同學的標題存在以下致命問題:標題與內容偏離,標題太長,標題太過抽象,標題范圍太大,標題中帶英文字母,標題不通順等現象。例如:《學高PK身正》《感動》《人才需要伯樂賞識才能發現》《問世間快樂所為何物,直教師生共同謀取》。
2. 素材運用不當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掌握素材的多寡,一直是大家非常在意的問題。可是,素材有了,很多人不會運用或運用的不恰當。存在的問題有:
(1)完全照抄考題中所給的材料,一字不落,不懂得變通使用。
(2)把自己積累的素材全部堆砌,不懂得素材直接的邏輯關系,不懂得如何論證。
(3)積累的名人故事或名人名言太落俗套,沒有新意或張冠李戴。
(4)積累的素材不會精簡處理,每個例子太長,所占篇幅巨大。
(5)使用在作文中的例子證明自己的論點不典型。
素材運用不當的例子。例如:
古人有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讓我不禁想起魯迅先生的一句話,“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生或者是死,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問題。但毛爺爺從小教育我們:“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誅之。”你是否和我一樣,耳邊響起了“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句老生常談的話。觀其我們的人生,面對金錢與名利,正義和公平,我們又該怎樣選擇。歷史為鑒,答案不明而立——人生需要跨越小我,實現大我。
(點評:名人名言張冠李戴或引用的語言不當。自造成語。整體來看,這些引用論證對論點幫助不大。)
又例:
母親的愛是偉大并無私奉獻的,最近在網上看了一篇文章講述的是一位母親和一位兒子的故事。兒子因為犯法而被關進監獄,母親希望兒子能夠改邪歸正,于是每年冬天給兒子寄一件毛衣,在毛衣的梅花下方寫著“好好改造,媽等你養老”,兒子因為媽的這句話,而拼命的幫助自己減刑,終于在第五年提前出獄了,回到家卻發現母親卻不在,問鄰居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了,就在一年前,兒子因為愧疚,難過而失聲痛哭。過了一段時間后,來到城市里開起來飯館,并且娶到了一位賢惠的妻子,但因每天早上需要三點起來買菜,常常弄得睡眠不足,有一天有一位啞巴并毀容的老漢,腳還有點頗,來到飯館比劃著,我每天送菜來,并且物美價廉。這位兒子同意了,這一送就是兩年,直到有一天老漢沒來送菜,卻不知道這是為何?春節了這位兒子提議給老漢送份餃子,到了老漢家才發現家里貼著都是自己小時候的照片,然而這位老漢開口說話了,用顫抖的聲音叫了句:“兒子”。才發現他就是過世的母親,因為一次意外毀容了,又怕媳婦不喜歡她只能不相認。
(點評:例子太長,語言要精簡一些,例子之后沒有自己對例子的理解和對論點的闡述)
素材運用不錯的例子。如:
偉大作家史鐵生說:“任何人都是一樣的,在這過程中我們遭遇痛苦、超越局限,從而感受幸福。”即使他的雙腿癱瘓,又患上嚴重的尿毒癥,每天面對病痛的折磨,他也依舊堅持創作,我想在寫作期間,他可以放肆的寫他喜歡的東西,隨意的擺弄手中的筆頭,此刻他應該是幸福的吧。幸福就是這樣簡單,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為了喜歡的事情去努力,這個過程能不幸福嗎?
(點評:運用史鐵生的例子,言簡意賅,論述緊扣幸福這一主題,有理有據。)
又如:
讀書是文化的熏陶。有人說看再多的書,看天還是天,看水還是水。但是,看天也可以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兩岸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看水也可以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點評:這個對比很好地詮釋了書籍對人文化的熏陶作用。)
3. 論證方法過于單一
論證方法太過于單一。很多同學的作文全篇——對!你沒看錯,是全篇都是事例論證。沒有其他論證方法作為補充,例如:假設論證、正反論證、因果論證、引用論證等方法。
4. 語言太過于口語化
寫作文的語言過于口語化,如同嘮嗑,缺少文采性。
5. 作文字數太少
作文字數不達標。一般作文的要求是800-1000字,有的同學的字數在600字左右,這個在考場上是會扣分數的。注意字數的要求。
附:寫作范文
讓學生“學會學習”
葉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就是為了達到不教”。這是無數教育工作者窮其一生想要達到而難于達到的境界。在未來世界,學會如何學習是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時代課題,它既是打開終身學習之門的鑰匙,也是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通行證。今天的課堂應致力于學生的長遠發展,為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而努力。
一、學會觀察
“人非生而知之”,觀察又是人們獲得感性認識的基本途徑,只有觀察世界,才能認識世界,觀察越細致,認識越深刻;觀察越全面,認識越完整。
培養學生觀察力,要引導學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調動各種感官,全心去觀察;還要 引導學生抓住特點,有目的、有層次、有條理地進行觀察,使學生能透過表面的觀察,分析事物的本質,將感性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的思索。讓學生在觀察中學習,在觀察中想象,在觀察中質疑,在觀察中解惑,從而增強解決問題和獲取新知的能力。
二、學會體驗
一位教育家說過:“學習的一個活動,最好的辦法就是體驗——金錢買不到的財富。”
創設體驗性學習,給學生反思的時間,讓學生在多彩的實踐活動中自主生成獨特的感悟體 驗。因為體驗與創造不僅是學習的途徑和方法,而且也是學習的根本和目的。教師要樹立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反思,在反思中創新的教育理念, 把課上到孩子的心坎上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學會思維
二十一世紀對于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創新,而創新必須運用創造性思維。因而在教學中,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加強直覺思維訓練,使思維突破常規,跳躍式地敏捷感知和理解,對眾多信息重新組合加工,進行創新思維的有效訓練。
萬代師表孔子早有言在先:“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思與學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關系,因而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必須得會思維。可以斷言:會學習的人一定是會思維的人,會思維的人必定是會學習的人。
四、學會發現
發現是學習的基礎,也是創新的基礎。一位哲人曾說:“學習的快樂是發現。”波利亞也 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執教者要善于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 嘗試發現,學會發現問題、發現猜想、發現真理、發現自己。
在教學過程中,培養觀察、注重體驗、訓練思維、促進發現是不可分割的目標體系,它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而同一教學活動,又能促使以上幾個目標獲得不同程度的實現。
給學生一雙“慧眼”,讓他們具有一顆善感的心靈和一份敏銳的思維,對知識的發現永遠保持著激情;讓學生在觀察中學習,在體驗中感受,在思考中成長,在發現中進步。
以上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在教師資格考試寫作中所存在的五大失誤,考生在寫作中一定要避免,這樣在作文中才能得高分。
移動端訪問:教師資格證考試五大寫作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