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考試幼兒教育心理學考點3.1兒童感覺的發展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9-24
195

第三章 兒童感知覺、注意的發展
第一節 兒童感覺的發展
最新研究揭示了學習的一種形式——適應,即刺激的重復強化了反應。新刺激容易引起注意,但是,隨著更多刺激的重復呈現反應弱化。看來,對熟悉刺激的厭倦提供了了解嬰兒感知覺的通路。
一、兒童感覺發展概念
兒童感知覺的發展是建立在生理發展基礎上的身心結合的過程,隨著經驗的豐富而完善,直至發展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臺鞏固下來。
研究兒童感知覺、注意發展時,常用觀察法和實驗法。
二、兒童視覺的發展
(一)兒童視覺的生理機制
視覺對于兒童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一種感覺,這個五顏六色的大千世界就是靠眼睛去捕捉的。視覺系統的組成部分主要有眼、視神經、視束、皮層下中樞、視皮層等。我們的眼睛就是將視覺刺激轉化為視覺信息的器官。
視覺的適宜刺激是特定光刺激,人的可見光譜在波長380毫微米和780毫微米之間,是全波長中的一小段。
(二)兒童視覺適應
視覺適應包括暗適應與明適應,它們都是視覺研究的重要內容。
暗適應是指低亮度環境的感受性逐步提高的過程。(進入黑暗房間一會后才能看見東西)
明適應是指從低亮度環境到高亮度環境,眼睛大約過1分鐘才能適應的過程。(從黑暗處呆久了出來時不能馬上適應外面的強光,要過一會才能睜眼)
暗適應過程中,在生理上發生三種并行現象:
(1)瞳孔放大,以收入較多的光線
(2)網膜上錐體細胞的感光敏度增強,以暫時維持視覺功能。
(3)網膜上的桿狀細胞感光敏度迅速增強,取代錐體細胞作用。
明適應的歷程正好與暗適應相反:
(1)瞳孔縮小,以減少強光進入。(瞇眼)
(2)網膜上錐體細胞的感光敏度緩慢降低。
(3)網膜上的桿狀細胞感光敏度迅速迅速降低。
可見,暗適應與明適應實際上是網膜上視覺神經細胞感覺敏度的改變過程。
(三)兒童的顏色感覺發展(了解 見68-69頁)
研究表明,兒童能否正確命名顏色,主要取決于他們是否掌握顏色的名稱。
(四)兒童視覺能力的發展
視敏度是衡量視覺發展優劣的指標,是指分辨物體細節和輪廓的能力,也就是人眼正確分辨物體的最小維度。一般情況下,視敏度為1.0是正常的。
新生兒的眼睛聚焦能力不強,視敏度也低,新生嬰兒在20英尺處的視力相當于成人在150英尺到290英尺的視力。新生兒雖然看東西的能力不強,卻有著巨大的熱情掃視甚至追蹤外界的物體,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探索能力。
嬰兒的視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迅速發展,在出生后的頭幾個月里,視覺系統成熟的很快(1個月大追蹤慢慢移動的物體,3個月大對物體實現焦距);在嬰兒期,視敏度在逐步提高(6個月大視敏度大約為20/100,2歲接近成人)。
(五)兒童視覺缺陷(了解 見69-70頁)
視覺缺陷發生在兒童早期,由于主訴困難且生理機制不成熟,往往造成治療不及時,帶來更大傷害。(尤其在視覺發展關鍵期,影響深遠)
三、兒童聽覺的發展(了解 見70-72頁)
(一)兒童聽覺發展概述
(二)兒童聽覺障礙
四、兒童其他感覺的發展
(一)兒童嗅覺和味覺發展(了解 見72-73頁)
(二)兒童觸覺發展
觸覺是父母與嬰兒之間相互影響的一種基本途徑。嬰兒的嘴唇、手掌、腳掌、前額、眼皮都是非常敏感的部位。由于具備了撫觸條件,良好的觸摸對嬰兒的情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觸覺毫無疑問是嬰兒探索這個神秘世界、探索自身的最重要的手段。多數嬰兒喜歡啃咬自己的小手小腳,直到被自己咬疼了哭了起來。通過這樣的過程,來認識自己的存在和周圍其他物體的存在,這被稱為試探性啃咬現象。
觸覺是刺激大腦發育的良好手段。
☆撫摸對嬰兒發展的作用,這也是我們提倡母親哺乳的原因之一:
第一,刺激嬰兒全身皮膚感官與興奮中樞感受點,刺激神經細胞的形成及其聯系,逐漸促進小兒神經系統的發育和智能的成熟。
第二,促進嬰兒血液循環,促進運動技能的發展。
第三,有助于嬰兒產生安全感,形成正常的活動覺醒周期,為成年后形成獨立個性做準備。
第四,促進消化,增加體重。
(三)痛覺
嬰兒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對痛無所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