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心理學考點2.2大腦發育與神經可塑性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8-29
766

三、神經可塑性
兒童神經系統發育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受經驗和發育程序交互影響所支配,在宏觀和微觀上都表現出可塑性。
(一)不同層次的神經可塑性
神經可塑性表現為三個不同的層次:宏觀腦結構的功能重組,細胞層次神經可塑性以及神經可塑性的分子、基因機制。
(1)腦結構的功能重組
大腦的結構和功能組織在發育的過程中逐漸成形,但是大腦具有重組這些功能組織的潛力,并能在經驗的塑造下改變其結構。
(2)細胞層次的神經可塑性
細胞層次的神經可塑性主要表現在突觸可塑性,包括突觸在形態上和功能上的修飾。
①突觸形態上的修飾:神經元超過95%的興奮性突觸在樹突棘上。
②突觸功能上的修飾:Hebb指出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系會因持續的刺激而增強,這一假設因LTP現象的發現而得以證實。
③新神經元的生成:過去認為成年哺乳動物大腦皮層神經元的喪失是永久性的,而近年來發現成年哺乳動物腦中仍然保有一群具增生能力并能進一步分化成神經元的前體細胞——神經干細胞。
(3)神經可塑性的基因與分子機制
(二)神經可塑性與早期經驗的交互作用(影響因素)
(1)神經突觸的倒U形變化與心理發展關鍵期
嬰兒在出生時,突觸連接數目相當于成人的1/10;孩子3歲時,突觸連接數目大致是成人的2倍;到了14歲,孩子的突觸連接數目和成人大致相當,這一現象稱為神經突觸的倒U形變化。
信息欄:洛侖茲的雁鵝與關鍵期理論,奧地利動物心理學家洛侖茲從對灰色雁鵝的認母行為的研究開始,發現了“印刻現象”。
(2)神經可塑性與豐富環境刺激
在大腦發育和行為發展之間,存在著一種雙向交互作用。出生前大腦網絡中的輸入主要是來自內部的自發活動;而在出生之后,隨著幼兒各種感覺器官的成熟,外界環境刺激的輸入對大腦網絡構建所起的作用逐漸增強。
豐富環境的刺激和豐富的經驗可以促進神經突觸形成,有利于大腦與行為的雙向建構。
移動端訪問:幼兒教育心理學考點2.2大腦發育與神經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