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育學熱門考點6.1教學的意義和任務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4-12-19
185

第六章 教學(上)
從歷年考試來看,本章所占比重較大,所涉及到的重點知識點較多,題型多為選擇題、填空題等。本章需要注意理解和應用的知識點有:教學的內涵、教學的意義、教學過程的本質、教學過程的基本特點等。其中,教學的意義、教學過程的概念及特點等知識點,考生在復習時需重點掌握。
第一節 教學的意義與任務
一、教學的概念
教學歷來都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什么是教學?一般而言,教學就是教師通過教學內容作用于學生并引導學生從中獲得一定知識和經驗,養成一定能力,形成一定技能、技巧,并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育人活動。
教學是教育目的規范下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教育活動。教學活動總是包括施教者、學習者和教學內容,缺一就不能構成完整的教學活動。教學是學校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途徑。在我國,教學是以知識的授受為基礎的,通過教學,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積極引導下,主動地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智力、體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發展的個性。
教學是學校進行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統一活動。它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教學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根本目的,是通過系統知識技能的傳授和掌握,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教學的結果主要表現為系統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技能訓練與提升、行為方式的養成、道德和審美價值觀念的獲得、心理和生理的健康發展等。教學具有明確的發展指向和發展價值。
其次,教學由教和學兩方面活動組成。教學是師生雙方的共同活動,是教師和學生以課堂為主渠道的交往過程。教師與學生雙方在活動中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教學活動便不存在。
最后,教學具有多種形態,是共性與多樣性的統一。教學作為學校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基本途徑,具有課內、課外、班級、小組、個別化等多種形態。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的課前準備、上課、作業練習、輔導評定等都屬于教學活動。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教學既可以通過師生間、學生間的各種直接交往活動進行,也可以通過印刷物、通信、廣播、電視、網絡、錄音、錄像等遠距離教學手段開展。教學作為一種活動,一個過程,是共件與多樣件的統一。
對教學及其相關概念加以辨析,有助于準確把握教學的含義。
(1)教學與教育。教學與教育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教育包括教學,教學只是學校進行教育的一個基本途徑。除此之外,學校教育還包括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等途徑。教學工作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的中心工作。(2)教學與智育。教學與智育是兩個相互關聯又有區別的概念。智育主要是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發展學生的智力,主要是通過教學來完成的,但教學并不是智育的唯一途徑;智育是教學的任務之一,但也并非教學全部任務,教學同時承擔著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的任務。我們決不能把兩者等同。一方面,教學是德育、美育、體育、勞動技術教育的途徑;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過課外活動等才能全面實現。把教學等同于智育將阻礙全面發揮教學的作用。(3)教學與上課。教學與上課之間的關系亦是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教學包括課前準備、上課、作業的布置與批改、輔導、學業評定等基本環節,上課只是教學工作的主要環節之一。
二、教學的意義
教學在學校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學是學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動,不僅是智育的主要途徑,也是德育、體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徑,在學校整個教育系統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學在傳承文化,促進青少年學生個性全面發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價值。學校要卓有成效地實現培養目標、造就合格人才,就必須以教學為主,并圍繞教學這個中心安排其他工作,建立學校的正常秩序。教學的意義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學是傳授系統知識、促進學生發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學是一種專門組織起來的有計劃有目的的活動,通過教學能較簡捷地將人類積累起來的科學文化知識轉化為學生個人的精神財富,使他們在短時問內達到人類發展的一般水平,從而保證社會的延續和發展。通過教學,不僅促進個體實現社會化的進程,而且使人類文化一代代繼承發展。因此,教學是社會歷史經驗得以再生產的一種主要手段。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加速、知識技術猛增的今天,這種作用更為重要,只有通過改進教學、提高教學的功效才能做到。
尤其在當今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人類即將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如何使小學生適應這種時代的發展,教學無疑是最有效的途徑。
第二,教學是進行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強調,要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整體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民族創新能力。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和民族創新能力為根本宗旨的教育,從本質上說,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全面地發展。教學能夠有目的、有計劃地將教育的各個組成部分包括智育、德育、體育、美育等基本知識傳授給學生,促進小學生按預期的要求發展。只有提高教學質量才能提高教育質量,保證人才質量。因而教學成了對學生進行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把小學生培養成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徑。
教學的作用直接地、具體地表現在對個體發展的影響上。(1)它使個體的認識突破時空局限,擴大了他們的認識范圍,贏得了認識的速度;(2)它使個體的身心發展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結合科學知識的傳授和學習,在一個統一的過程中實現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
第三,教學是學校工作的中心環節,學校工作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主。學校工作以教學為主,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教育工作的經驗的總結。學校堅持以教學為主的原則,教育質量就能提高,反之,教育質量就必然下降。因此,要辦好學校,提高教育質量,
培養優質人才,就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主,全面安排。在時間上,大部分用于教學;在內容上,以間接知識為主;在組織形式上,以課堂教學為主。當然,以教學為主,并非教學唯一。要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人才,不僅要通過教學,而且要通過課外活動、校外活動、勞動等途徑才能實現。
教學是一種目的性、連續性、計劃性、規范性極強的育人活動。它任務繁重、內容復雜、工作浩繁、制度嚴格、運行有序,是學校教育一項最基本、最經常、最主要的工作。所以,學校工作應堅持以教學為主,但是教學必須與其他教育形式結合,必須與生活實踐加強聯系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因此,應全面而妥善地安排教學與其他教育活動,建立正常的教學秩序,保證全面提高學校教育的質量。
移動端訪問:中小學教育學熱門考點6.1教學的意義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