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育學熱門考點5.1課程概述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4-12-19
203

第五章 課程
第一節 課程概述
一般來說,學校教育活動體系是由教育目標系統、課程系統、教學系統和管理評價系統組成的。其中,課程系統在學校教育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課程是學校教育的基礎,課程理論是教育科學體系中的重要分支。課程改革是當代教育改革的核心,課程研究與教學研究同樣重要。課程論側重研究“教什么”,教學論側重研究“如何教”?;蛘哒f,課程論側重研究提供哪些教育內容,怎樣有效地組織這些內容,教學論側重的是研究如何有效地教學這些內容的問題。
一、課程的一般概念
“課程”,指課業及其進程。在我國,“課程”一詞始見于唐朝。宋朝朱熹所說的“寬著期限,緊著課程”中的“課程”一詞就包含有學習的范圍和進程的意思。在西方,“課程”一詞詞源最早出自拉丁語“currere”,意為“跑道”,指學生要沿著學習的“跑道”進行學習。把課程用于教育科學的專門術語,始于英國教育家斯賓塞(HerbertSpencer,1820—1903),作為教育科學的重要倡導者,他把課程解釋為教學內容的系統組成。
近代興辦學校以來,我國的課程概念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是指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內容的總和及進程安排。狹義的課程特指某一門學科。我們所研究的課程是廣義的,是各級各類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規定的學習科目及其進程的總和。
據以上分析,我們要明確“課程”一詞所包含的具體意思:
第一,課程是某一類學校中所要進行的德、智、體全部教育內容的總和。
第二,課程不僅包括各門學科的課內教學,也包括課外活動、家庭作業和社會實踐活動。
第三,課程兼有計劃、途徑、標準的含義,不僅規定了各門學科的目的、內容及其要求,而且還規定了各門學科設置的程序和課時分配、學年編制和學周的安排。
在我國,課程具體表現為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
課程,作為構成教學活動的基本要素,同樣體現教育為社會發展服務,教育與個體發展相適應的基本原理,是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藍圖,對保證學校教育功能的實現有其特殊的價值和意義。
二、制約課程的主要因素
課程是隨社會的發展而演變的。課程反映一定社會政治、經濟的要求,受一定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文化發展水平以及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制約。也就是說,社會、知識和兒童是制約學校課程的三大因素。
(一)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發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社會要求包括生產、經濟、政治、道德、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學校課程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的規定。社會時代發展的狀態與需要,是形成不同時代學校教育課程總體結構體系重大差別的重要原因。如古代學校教育重語言、政治、倫理和宗教等學科。到了近代,自然科學學科、技術性學科、社會科學學科才逐漸在學校課程中占據重要地位。現代的學校課程必須反映現代社會發展對人的要求以及內容、手段的更新變化。
(二)一定時代人類文化及科學技術發展水平
課程內容應反映各門科學中那些具有高度科學價值和實踐價值的基本理論、法則和基本要領。課程的編制應考慮學科體系的完整性、知識結構的內在邏輯性,反映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以保證學校課程的科學性、系統性。
(三)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能力基礎及其可接受性
課程內容的深度、廣度和邏輯結構,不僅要適合學生年齡特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而且要正確處理需要與可能、現實與發展的關系,從而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
(四)課程理論
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學理論基礎上的課程論及課程的歷史傳統,對課程產生了重要的結構性影響,如學科中心課程理論,以夸美紐斯和赫爾巴特為代表;兒童中心主義課程理論,以杜威為代表;社會改造主義課程理論,以布拉梅爾德為代表;人本主義課程理論,以馬斯洛和羅杰斯為代表。
移動端訪問:中小學教育學熱門考點5.1課程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