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教育心理學復習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4-12-02
50

教師資格證的考試是教育部門對廣大即將走上教育事業考生能力的最好的檢測,是對教育事業未來的承載者選拔的最好的依據,所以大多數的考生一般都會從各個方面搜集所需要的材料,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一些教師資格證考試的重點章節的總結,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第三章 學習的基本理論
1、學習的含義及其基本意義
(1)學習的含義:就是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憑借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
(2)基本含義:學習總是通過人或動物身上的變化表現出來的,變化是衡量一種學習是否發生的重要標志;由學習引起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是能夠相對持久保持的;學習所引起的變化是主體與環境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是后天習得的。學習是后天習得的活動,是由經驗或實踐引起的。由學習引起的變化既可以是外顯的行為變化,也可以是個體內部經驗的重組或改組。學習引起的變化是能夠相對持久保持的,是通過反復練習、訓練所產生的。
2、各種學習分類的依據,加涅關于學習層次和學習結果的分類
(1)各種學習分類的依據:依據學習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和學習的層次
(2)加涅關于學習層次分類:信號學習、刺激-反應學習、連鎖學習、語言的聯合、辨別學習、概念學習、原理學習、解決問題學習
(3)加涅關于學習結果分類: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態度
3、聯結學習理論的基本含義,說出嘗試錯誤說、經典性條件反射、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基本含義
(1)聯結學習理論的基本含義:又稱行為學習論,以桑代克、巴普洛夫、斯金納等人的學說為代表,他們強調環境、刺激的重要性,一般把環境看作為刺激,把由刺激所引起的有機體的行為看作為反應。他們認為,刺激與反應的聯結過程便是學習。強調對行為研究的重要性,排斥和否認腦內部過程的研究。他們認為,學習者的行為就是對環境刺激所作出的反應,所有的行為都是習得的、他們把行為簡化為S-R(刺激-反應),認為S-R是構成行為的基本單元。在行為的形成方面他們強調強化的重要性,認為對強化的控制就是對行為的控制。
(2)嘗試錯誤說:由現代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桑代克提出,他認為學習的實質就是建立某種情境(S)與某種反應(R)之間的聯結。這種聯結的行程需要通過一個嘗試與錯誤的表現,并按照一定的規律而養成。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嘗試-錯誤-再嘗試這樣一個往復的過程。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室關于貓走迷箱的實驗。嘗試錯誤學習的基本規律:準備律(當刺激與反應之間建立聯結時,學習者事先有某種準備,讓其建立聯結就會有滿意之感,不讓其建立聯結就會感到煩惱;當學習者事先沒有做好準備,強迫其建立聯結就會引起煩惱)、練習律(任何刺激與反應的聯結一經練習應用,其聯結就會牢固,不用就會使聯結的力量逐漸減弱,不用的時間越長,則聯結的力量就越小)、效果律(如果其他條件相等,在學習者對刺激情境做出反應的過程中,如果獲得滿意的結果(如食物),其聯結的力量就會增強,相反,如果獲得令人煩惱的結果(如沒有食物或電擊),刺激與反應的聯結就會削弱)
(3)經典性條件反射:由俄國生理學家巴普洛夫提出,狗的唾液分泌試驗。經典條件反射的基本規律:獲得與消退規律、刺激泛化與分化規律
(4)操作性條件反射:由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斯金納實驗。斯金納認為,學習的實質就是一種反應概率上的變化,而強化正是增強反應概率的一種手段。
4、理解認知學習理論的基本含義,說出頓悟學習、信息加工模式的基本含義
(1)認知學習理論包括學習理論包括格式塔心理學的早期研究和現代認知學的研究。
(2)頓悟學習:由苛勒提出,“接竹竿實驗”。主要觀點:學習是通過頓悟實現的;學習的實質在于構造完形。
(3)信息加工模式:由加涅提出。信息加工的學習模式由三個系統構成的,即信息的三級加工系統、執行控制系統和期望系統。加涅認為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信息加工的過程,學習是學生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
5、認知-結構理論,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指導教學實踐
認知-結構理論由布魯納提出。他倡導發現學習,強調學科結構在學生認知結構性城中的重要作用。(1)學習觀:學習的實質在于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他認為學習的本質不是被動的形成刺激-反應的聯結,而是使學生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他認為學習有三個過程:新知識的獲得;知識的轉化;知識的評價。他認為學習任何一門學科的最終目的是構建學生良好的知識結構。(2)教學觀:他認為教學的目的在于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強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強調認知結構的重要性。他總結了四條教學的基本原則:動機原則(好奇的內驅力;勝任的內驅力;互惠的內驅力),結構原則(布魯納通過研究發現兒童認知發展有三種表征系統即動作再現表象、符號再現表象、圖像再現表象)、序列原則,或稱程序原則、強化原則。根據布魯納的教學觀和教學原則,為了促進學生良好的認知結構的發展,教師必須深入分析教材,明確所交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它們之間的關系,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對教材結構的理解,促進學生知識結構的形成。同時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好勝心,培養學生的內部動機。要注意運用反饋的原理,促進學生的自我反饋,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能動性。
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由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提出。他認為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新舊知識相互作用的過程,即教材(或教師)呈現的新知識和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和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在這種相互作用中,學生認知結構中已經具有的舊知識在新知識獲得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起著支撐點、固定點的作用。正式通過這種相互作用,學生才可能獲得符號所代表的知識的意義。相互作用論是奧蘇泊爾學習理論的核心。
6、構建主義的發展及基本含義,運用其理論于基礎教育改革的實踐
建構主義主張,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對于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由每一個人自己決定的。我們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構建現實的,至少是解釋現實的,我們個人的經驗世界是用我們自己的頭腦創建的,由于我們的經驗以及對經驗信念不同,我們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所以,建構主義更關注如何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構建知識,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
當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1)知識觀:對知識的意義,認知心理學強調知識是對客觀世界的描述,而建構主義強調的是人類知識的主觀性,他們認為,人類知識只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一種假設,并不是對客觀世界的準確表征,它不是最終的答案,而是會隨著人類知識的進步而不斷的被新的解釋和假設所推翻。(2)學習觀:認知主義更多的把教師看成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設計者,而構建主義則把教師看成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合作者。構建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到學生的簡單的轉移或傳遞,而是在師生共同的活動中,教師通過提供幫助和支持,使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3)學生觀: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信息意義的主動構建者,“學習是構建內在的心里表征的過程,學習者并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租用來建構新的理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后進一步發展,是教育心理學正在發生的一場革命,它對于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7、學習理論主要有兩大學派,聯結學習理論主要代表是桑代克的嘗試錯誤說,巴普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說、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說。
8、認知派的學習理論主要有苛勒的完形-頓悟說,加涅的學習的信息加工說,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和奧蘇泊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論。
9、構建主義學習理論是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后的進一步發展,是教育心理學正在發生的一場革命,它對于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以上就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關于教師資格證考試的重點的復習內容的總結,都是非常的詳細,特別是對于那些盲目復習沒有目標的考生特別的重要,希望大家有足夠的重視,祝大家早日順利的通過教師資格證的考試,祝你成功!
移動端訪問:教師資格證教育心理學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