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資格證《教育學》經典測試題及答案三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4-10-20
95

答案部分
一、單項選擇題
1.D解析:略
2.C解析:略
3.D解析:德育的個體功能的發揮應注意兩個問題:(1)個體功能的發揮必須充分尊重道德學習個體的主體性;(2)品德發展實質上是人的文明化或社會化。
4.C解析:題干是班級民主管理的概念闡述。
5.D解析:略
6.C解析:我國當前班級管理的實踐中,采用的最多的領導方式是“教學中心”的領導方式。
7.B解析:題干是對平行管理方式的解釋。
8.D解析:班級授課制目前仍是我國乃至世界各國各級各類學校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
9.D解析:教學過程各階段的有機結合形成了教學過程的結構。
10.A解析:夸美紐斯奠定了教育學的學科體系。
11.B解析:教育的不同階段中,初中教育被形象地比喻為“幫助少年起飛”的教育階段。
12.C解析:遺傳為人的身心發展的生物前提或物質基礎。
13.A解析:德育是各育的方向,是靈魂,對其他各育起著導向和動力作用。,
14.D解析:校風是長期以來在實踐中對學校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進行綜合加工形成的。
15.A解析: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是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基本要求。
16.B解析: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
17.A解析:教學策略表示為達到某種預測效果所采取的多種教學行動的綜合方案。
18.D解析:人的行為是人內心世界的真實表現,道德行為是一個人道德認識、情感、意志的反映。
19.D解析: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教育工作者的人格力量會對學生產生終身影響。
20.D解析:教學目標是指導、實施和評價教學的基本依據,是課程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
二、多項選擇題
1.AC解析:教育目的對受教育者的作用主要是為其指明了發展方向和發展結果。
2.ABCD解析:練習課是以教學方法為依據劃分的。
3.ABD解析: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運動促進了個體自我意識的覺醒;啟蒙思想運動提出了自由平等的思想,人本主義哲學的產生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個人本位教育目的論的產生。
4.BCDE解析:政治背景是從事任何職業活動都應具備的資格,因此與題意不合,排除。
5.ACE解析:對學生的研究,不包括其集體的傳統和成長環境。
6.ABCE解析:德育內容是指實施德育工作的具體材料,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會思想政治準則。
7.ABCE解析:教師培養和樹立良好班風的常規做法是講道理、樹榜樣、嚴要求、常實踐。
8.ACE解析:教學與智育是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教學是智育的基本途徑,智育是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之一。
9.ABCDE解析:這五項是衡量一節課是否成功的主要標準。
10.ABCD解析:教育發展的方向受政治經濟制度的制約。
三、名詞解釋
1.談話法也叫問答法,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并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談話法可分復習談話和啟發談話兩種。
2.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任務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通過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智力和體力,形成科學世界觀及培養道德品質、發展個性的過程。
3.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學為目標、以基礎科學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學校教育。
4.課的結構是指課的基本組成部分及各組成部分進行的順序、時限和相互關系。一般來說,構成課的基本組成部分有:組織教學;檢查復習;講授新教材;鞏固新教材;布置課外作業等。
5.學校德育是教育者依據特定社會要求和德育規律,對受教育者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影響,培養他們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活動。
四、簡答題
1.(1)學校文化的形成過程,是對原有文化的傳承與改造的過程。(2)學校文化的形成過程,是對文化構成要素進行整合的過程。(3)學校文化的形成過程,是學校文化主體積極創建的過程。(4)學校文化的形成過程,是一個良好行為的改造和積累過程。
2.(1)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這是素質教育區別于應試教育的標志之一。
(2)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3)是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
3.(1)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與明確的奮斗目標。(2)健全的組織機構與堅強的領導核心。(3)嚴格的規章制度與嚴明的組織紀律。(4)正確的集體輿論與良好的班風。
4.(1)問題必須具有研究意義。主要考慮兩方面:一是課題的應用價值,即對教育改革的實踐是否具有指導作用;二是學術價值,即對教育學科理論建設是否有貢獻。(2)問題必須有科學性;(3)問題必須明確具體;(4)問題要新穎;(5)問題要有可行性。只有主觀條件、客觀條件、研究時機都具備時,才宜選定。
五、論述題
1.要點:(1)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定義: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系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
(2)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基本要求是:
?、贂局R的教學要注重聯系實際。
?、谥匾暸囵B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壅_處理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的關系。
?、垩a充必要的鄉土教材。
2.(1)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結合。①學生認識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間接經驗;②學生學習間接經驗要以直接經驗為基礎。
(2)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結合。對于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的關系問題爭論中最典型的是形式教育論和實質教育論之爭。形式教育論代表人物是英國教育家洛克和瑞士裴斯泰洛齊,形式教育論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在于通過開設希臘文、拉丁文、邏輯、文法和數學等學科發展學生的智力,至于學科內容的實用意義則是無關緊要的。實質教育論的代表人物是德國的赫爾巴特和英國的斯賓塞,認為教育的主要任務在于傳授給學生對生活有用的知識,至于學生的智力則無須進行特別的培養和訓練。進入20世紀以來,兩種爭論趨于緩和,兩種觀點逐漸走向融合。實際上,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兩者統一于一般教學活動中。①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②智力發展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
(3)掌握知識與形成思想品德相結合。最早明確闡述二者之間辯證關系的教育家是赫爾巴特。他提出了“教學的教育性”觀點,認為世界上不存在“無教學的教育”,也不存在“無教育的教學”。①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識為基礎。②學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動他們積極地學習知識。
(4)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作用相結合。教與學是辯證統一的,主要表現在:①教師在教學中具有主導作用。表現在:第一,教師主導著學生學習的方向、內容、進程、結果和質量,起引導、規范、評價和糾正的作用。第二,教師影響著學生學習方式以及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第三,教師影響著學生的個性以及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②學生具有主動作用。具體表現在:第一,受學生本人興趣、需要、情感、意志和價值觀的影響,學生對外部信息的選擇具有能動性、自覺性。第二,受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思維方式、能力水平等制約,學生對外部信息進行內部加工具有獨立性、創造性。
移動端訪問:中小學教師資格證《教育學》經典測試題及答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