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考試技巧之把握幾點幫你另辟蹊徑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4-05-12
157

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跟風的時代,但是如果我們想要順利考取普通話考試的話就不能夠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雖然關于普通話考試的技巧很多,但是其實真正有用的并不多,因此你需要能夠明辯什么是真正有用的東西什么是華而不實的。下面就來學習普通話考試技巧之把握幾點幫你另辟蹊徑。
1.避免表達模糊不清和前后歧義。
面試回答中如果沒有事先交代,不要使用簡稱或把一些名詞進行簡化,否則很容易讓考官誤解或使考官覺得模棱兩可。如某應試者敘述大學期間某次青年志愿者活動,他成功地進行大學生勤工儉學活動,初次體會到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的感覺。該應試者用“青年志愿者活動”來指“勤工儉學活動”,造成考官們認為他所說的話模棱兩可。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歧義用語。
2.前后指代清楚。
口語不同于書面語,后者可以大量使用代詞,而讀者有足夠的視覺空間容納上下文,因此,代詞使用得多沒關系。而口語速度快,如果代詞用得太多,考官難以根據(jù)上文來分清指代關系。尤其是“他”、“她”、“它”在口語中是分不清的,因此應試者在考場上為了避免指代不清造成的誤解,可以少用人稱代詞,能用姓名的地方盡量用姓名。
3.情節(jié)敘述需提供確切信息。
有些應試者回答問題,不緊扣題意,泛泛而談,例如被問到對過去的某件過失怎樣認識時,應試者回答:“有一次我做錯了一件事情,我覺得……”這樣的回答由于未提供足夠的信息,是沒有意義的。
4.避免使用語義含糊的詞語或句式。
有些詞語本身就語義含糊,一些句式也是這樣,如:“可能”、“也許”,“如果必須做出結論的話……”等。
5.不要隨意省略主語。
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口語可能很隨便,經(jīng)常在談話的雙方都明白時省略主語,如:“昨天去哪了?”對方不會聽不懂。但考場上即使雙方都能理解的情況下,也最好不要隨意省略主語。面試考場上應使用較正式的口語,尤其是必須注意對考官的稱呼不能省略。
6.可以在話題末尾做一個小結。
對于一些時間、空間、邏輯結構不明顯的敘述或較長的一段話,應試者可以在結尾言簡意賅地做一個小結,給考官一個清晰、完整的感覺。
7.增強談話的邏輯性。
應試者可以多使用一些連接詞,加強句與句之間的過渡接應,并突出邏輯關系。
普通話考試技巧之把握幾點幫你另辟蹊徑,就是說在普通話考試的時候要注意一些小的細節(jié)問題,細節(jié)決定成敗這句話有時候還是有一定的價值的。
移動端訪問:普通話考試技巧之把握幾點幫你另辟蹊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