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時如何做到語句流暢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5-06-05
306

普通話考試說實在的就是說話考試,對同學們的遣詞造句能力有一個很高的要求,那么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去學習和了解一下關于說話時如何做到語句流暢的相關信息。
【多用短句,多用單句】
在口語中,人們接收信息不像看書可以一日十行,句子長一點也可以一眼掃到。聽話時語音信號是按線性次序一個挨一個魚貫而進入耳朵的。如果句子長了,或者結構復雜了,那末當句子末尾進入腦海中時,句子的開頭或許已經印象不深了。在聽話的人腦子中,句子便不完整。所以,口語中的句子千萬不要太長。在作文時,教師往往教導學生要惜墨如金,能夠用一句話說清楚的,千萬不要講兩句;那末,在討論口頭表達效果時,我們正好要顛倒過來:“凡能夠講兩句的,千萬不要合并為一句!”同樣,能夠分拆為單句的,千萬不要合成復句,任何歐化句法在口語表達中都是不受歡迎的。就連長修飾語也要盡可能地避免。
【冗余適當,避免口頭禪】
口語表達時,有時為了強調某個意思,加深聽眾的印象,可以采用有目的地重復這種方法。例如我們現在還可以從孫中山先生的講話錄音中聽到,他在一次演講中為了強調國人必須覺醒而一連重復了四次“醒、醒、醒、醒!”這是有計劃、有目的地重復,并不是啰嗦。
有些人在說話時會出現機械地無意義重復的現象。例如有的人老是重復一句話的末尾幾個音節,甚至于不管這幾個音節是否一個詞。這種重復時間長了就會令人生厭,再加上“嗯”“啊”就成了官腔。特別是夾在句子中間的“這個”、“的話”、“就是說”等等的口頭話,更是一種毫無積極作用的冗余成分,會使語句斷斷續續,使聽眾感到語句很不流暢。聽這種講話不但得不到美的享受,而且有一種受折磨的感覺。因此這種口頭語是講話時應該避免的。
但是,我們并不是反對在口語表達中加進一些冗余成分。冗余成分在口語中適當地穿插可以使句子語氣舒緩,還可以有助于聽眾理解。例如以下的幾種冗余成分是有積極作用的:
(1)提頓性質的冗余
在語句的主語謂語之間,或者在話題說出之后加一個語氣詞“呢”(當然不能重讀),可以起到提頓作用,使句中多一個停頓,使語氣變得舒緩和親切。例如:這個時候呢活動筋骨也是必要的,所以我就喜歡打乒乓球。不去呢有點抱歉,去呢實在沒有興趣。這兩句話中的“呢”都起了提頓的作用,并且也使語句變得舒緩親切了。
在學習和了解了關于說話時如何做到語句流暢的信息之后,同學們一定要將這些技巧多多的練習,在考試中發揮出自己的最好的水平。
移動端訪問:說話時如何做到語句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