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的由來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4-12-01
290

大家每天都在說普通話,可我們大家對普通話了解多嗎?有些人會說,我說的就是普通話,難道我對普通話不了解嗎?再次,小編的意思是大家對普通話的由來和歷史背景了解多少呢?今天就對這個問題來給大家做一個介紹。
有首歌里唱道:“全世界都在說中國話,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在我們很多人的觀念里,普通話算是中國話的標準形式,卻不知其實普通話與孔夫子的話有天壤之別。在專業學者的眼里,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這是在1955年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上確定的,直至最近幾十年才有了明確的規范。
作為現代漢民族的共同語和標準語,普通話有它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作為重要的社會交流工具,各個朝代對語言都有個公認的標準。比如,在夏、商、周、先秦時期稱雅言,之后叫正音,到明代叫官話,清末改稱國語,都可以說是古代的“普通話”。
《論語》說:“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孔夫子與弟子交流用的是“雅言”,相當于春秋時期的普通話。春秋時期的使節往來、諸侯會盟交流時所用的也都是雅言。
在漢代,“普通話”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叫做通語。各地講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語進行交際。從秦漢開始,黃河沿岸的中原人陸續向南方遷移,把河洛古語帶到南方。
大致唐末以后,雖然文言仍占統治地位,但一種以北方話口語為基礎的新書面語言——白話開始出現了。
元代以首都大都話為基礎,制定《中原音韻》作為標準音。這樣,中國北方的方言有朝著大都話靠攏的趨勢。有專家也表示,元代的標準音是蒙古式漢語,丟失了很多傳統漢語的特征。明代以后,朱元璋將南京話為基礎的《洪武正韻》作為標準音,南京話也是南方官話的代表。尤其宋、元以來,隨著白話文學的發展,與當時口語相接近的白話基本上是與當時的文言并存的,這在宋、元文學作品的語言風格中都有體現。
明、清兩代,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官話”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力量廣泛傳播,成了全中國公認的標準語和共同語。辛亥革命以后的國語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徹底動搖了文言的統治地位,普通話在口語和書面語中基本達到了統一。1955年,普通話得到了明確的規范,取得了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法定地位。
在1955年這次文字改革會議上,為了突出我國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語言文字平等的精神,摒棄了可能導致“把漢語凌駕于國內其他民族語言之上”的誤會的“國語”稱謂,提出了“普通話”的說法,并投票產生了普通話的基礎方言。當時,北京官話(以北京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52票位居榜首;西南官話(以西南官話為基礎方言,以成都語音為標準音)獲51票,以一票之差名落孫山;第三名是吳語(以吳語為基礎方言,以蘇州或上海語音為標準音)獲46票;粵語(以粵語為基礎方言,以廣州語音為標準音)獲25票,名列第四。自此,普通話開始以明確的內涵被廣泛應用。
如今,推廣普通話的重大舉措之一就是普通話水平測試。在一定范圍內對某些崗位的人員進行普通話水平測試,并逐步實行普通話等級證書上崗制度,標志著我國普及普通話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的新階段。普通話水平測試把普通話水平分為三個級別,每個級別內又劃分成甲、乙兩個等次,一級甲等為最高。
根據國家及有關部委的要求,現階段各類人員的普通話水平應達到的等級標準如下:播音員、節目主持人、影視話劇演員為一級以上水平;教師和大學生為二級以上水平;公務員和社會公共服務行業從業人員為三級以上水平。目前,一些省市和行業系統也根據實際需要,在依照國家原則要求的基礎上,對部分人員的普通話水平達標要求做了細化,促進普通話進一步普及和普通話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以上就是普通話的由來和發展歷史,希望大家對這篇文章不僅僅是看了看,更應該記下這些知識,雖然用處不大,但總會有用到的地方,好了,今天就到此為止。
移動端訪問:普通話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