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教師資格《中學綜合素質》必考考點二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7-05-02
193

第二節 學生觀
高頻考點提要
1.“以人為本”的學生觀;2.有差異學生的共同發展;3.構建良好師生關系。
高頻考點速記
一、“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
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學說是我國確立教育目的的理論依據。
(一)人的全面發展的概念
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勞動能力,即人的體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諧、充分的發展,還包括人的道德的發展。
(二)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內容
1.人的發展同其所處的社會生活條件是相聯系的
2.舊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發展
3.機器大工業生產提供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和可能
4.社會主義制度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條件
5.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途徑
二、“以人為本”的學生觀
(一)“以人為本”的教育內涵
教育活動中的以人為本,就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以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
1.“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內涵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
2.“以學生為本”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延展
“以人為本”思想貫徹在教育活動中,就是“以學生為本”,因為教育活動的對象是學生,學生是獨立的個人。以人為本作為教育活動中的一種學生觀,也可以從三個維度去理解:
首先,堅持以人為本,必須面向全體學生。
其次,堅持以人為本,必須以學生作為教育活動的出發點。
最后,堅持以人為本,必須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
(二)“以人為本”學生觀的內涵
學生觀是指教育者對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性質、地位、特征和具體實踐活動的基本看法與認識。學生觀在具體的教育實踐活動中支配著教育者的行為,決定著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或師生關系),教育者的教育活動是在一定的思想認識基礎之上展開的,而這種思想認識的核心就是學生觀,換句話講,有什么樣的學生觀就會有什么樣的師生關系,教育者會依據已有的學生觀來展開教育工作,并產生相應的教育結果。科學合理的學生觀有助于建立和諧的良性師生關系,有助于高效地開展教學實踐,自然也就會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1.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主體
以人為本學生觀要求把學生置于教育活動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主體性需求,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把學生真正的當做“人”來開展教育,尊重學生的自主意識,不以教師的個人意志去支配學生,按照學生的成長規律開展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
(1)學生在教育活動中處于主體地位
素質教育強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是認識的主體、時間的主體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
(2)學生具有個體獨立性,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
學生作為個體,具有主觀的意志,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并非簡單的被動接受知識,而是經過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斷。
(3)學生在教育活動中具有主體的需求與責權
學生的主體性的根源在于個體需求與責權的統一,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認識的主體,因而,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具有學習的自主需求和動力,擁有享受相關需求的權利。
2.學生是發展的人
學生的發展是指學生在遺傳、環境和學校教育以及自我內部矛盾運動的相互作用下,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所發生的質、量、結構方面變化的過程及結果,是內外部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學生作為發展的人,其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身心發展的社會需要與個體現有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
(1)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規律性
學生發展的規律性主要體現在身心發展上,不同階段的學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特征。
(2)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
以人為本學生觀要求教師應當把學生看做是發展過程中的客觀存在,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倡導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
3.學生是具有個性與差異的人
以人為本學生觀不僅要求將學生作為一個整體來全面看待。而且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成長。以人為本學生觀,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更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要求。
(1)人的全面發展是以承認學生差異和個性發展為基礎
人的全面發展不等于各個方面的平均化發展,教育活動涉及到德、智、體、美、勞等諸多方面與內容,人的全面發展思想,要求每個受教育者作為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個體,各個方面都能夠獲得應有的發展,同時也要承認人的各個方面發展水平具有一定差異性,不能用同樣的標準去衡量各個方面的發展指標。
(2)學生的個性與差異要求切實貫徹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生機和活力,就在于促進學生的個性健康發展。它也是學生自身發展的落腳點和最終體現。
(三)中學生的發展特點
中學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所面對的學生是中學生,處于中學階段的中學生具有其獨特的發展特點,中學生的發展特點主要體現在:身心發展、主體性發展和具體教育內容發展三個方面。
首先,中學生身心發展具有鮮明的特點。
其次,中學生的主體性發展特點是指中學生自我意識的進步與提升。
最后,中學生在具體的德、智、體、美等教育內容方面也有著鮮明的發展特點。
(四)全面發展學生觀的基本要求
中學生的全面的發展要求教育者必須根據中學生發展的階段性特點開展具體的教育活動,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教育者應當著重從身心發展要求、主體性發展的要求、中學生社會文化素質要求三個方面去展開工作。
(1)中學生身心發展的要求
中學生的身心健康是具體教育教學實踐中每一個教育者都應當關注的,全面發展的學生觀對中學生身心發展提出的具體要求是,中學生生理健康要求得以實現,中學生的心理健康要求得到充分滿足。
(2)中學生主體性發展的要求
中學的主體性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是中學生個性發展的關鍵,全面發展的中學生觀對中學生主體性發展提出的要求是,建立正確的自我認識,培養起全面發展的人所需要的自覺發展、主動發展的意識。
(3)中學生社會文化素質發展的要求
全面發展是對中學生社會文化素養發展提出的客觀要求,在德智體美等方面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必要的準備和支持,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教育公正與中學生的共同發展
運用“以人為本”的學生觀來開展教育活動,要遵循“教育公正”的原則,處理好學生發展的“共同性”和“差異性”問題。
(一)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要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基本原則
所謂教育機會均等,應當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入學機會均等;一個是教育過程中機會均等。
(二)有差異的學生的共同發展
1.學生的性別差異與共同發展
性別作為一種自然狀態,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遺傳基因的差異,會給不同性別的人帶來發展的差異。
所謂不因性別而造成受教育者的發展差異,做到促進男生和女生的共同發展,就是要做到不要因性別而形成一種性別學生發展的優勢和另一性別學生發展的劣勢。
2.學生的民族差異與共同發展
民族是歷史形成的,不同的民族在語言、習俗等方面有差異。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因此,在我國中學教育活動中,堅持“以人為本”,必須注意到民族差異,做到不同民族的學生共同發展,特別要注意少數民族學生的發展。
3.學生的地域差異與共同發展
中國人口眾多,地域廣大,經濟發展不平衡,存在著地域發展的差異。堅持“以人為本”,也要做到不同地域的學生得到共同發展。
4.學生家庭背景的差異與共同發展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然而社會中的家庭卻千差萬別。家庭有經濟情況的差異,有家長社會地位的差異,有家長文化水平的差異,有家長性格的差異,有家長教育子女水平的差異,還有家庭結構的差異。家庭的這種種差異,可能會影響中學生的發展。
5.學生身心發展水平的差異與共同發展
在教育活動中“以人為本”,特別要注意正確地對待學生身心發展的差異,要給予身心發展狀況不同的學生以同樣的關注,以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
四、教育公正與中學生個性潛能差異
個性發展的辯證統一關系
堅持教育公正,是“以人為本”對中學教育的本質要求,正確地對待所有的中學生,促進所有中學生的共同發展,并不是讓所有中學生步調一致,而是讓每一個中學生都能在自己發展潛能的基礎上,個性能夠得到充分發展。
(一)分階段教育與個性發展的辯證統一
分階段教育是指在教育活動中把學生按“好、中、差”分為不同的階段,然后依據這種階段,給予不同階段的學生以不同的教育資源。而因材施教則是依據每個學生的發展特點和發展潛能,采用適宜的教育方法。分階段教育同因材施教的根本區別在于教育觀念的不同。分階段教育背后的教育觀是,學生有才能高低之分,因而給予學生的教育機會要按照才能的高低來分配。因材施教背后的教育觀是,學生的個性發展潛能不同,因而要給不同個性發展潛能的學生提供最有利于其發展的教育機會。
(二)教育公正與中學生個性發展的辯證統一
在教育活動中。不因性別、民族、地域、家庭背景和學生個人身心發展情況而歧視一些學生,給所有中學生提供同樣的教育機會,這是教育公正的要求。
五、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一)師生關系的含義及功能
1.師生關系的概念
師生關系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態度等。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過程中人與人關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關系。
2.師生關系的功畿
(1)教育功能
師生關系是教師和學生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結成的相互關系,其本身就孕育著一種教育任務。
(2)激勵功能
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師生雙方都會產生重要的激勵作用。對于教師而言,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使教師感受到教育教學過程的愉快和自身從事工作的價值,從而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增強教師的責任心,激勵教師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
(3)社會功能
良好的師生關系傳遞著一種關懷、信任的心理氛圍,對于孩子們今后更好地適應社會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保障;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基礎;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實現教學相長的催化劑;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滿足學生的多種需要。
(二)師生關系的基本類型
師生關系可以分為放任型、****型和民主型。
每一種師生關系都有其特征與不同的影響:放任型師生關系模式的特征是無序、隨意和放縱。
****型師生關系模式的特征是命令、權威和疏遠。
民主型師生關系模式的特征是開放、平等和互助。
因此,新課程理念倡導的師生關系應當為民主型師生關系模式。
(三)辯證統一的師生關系
1.教學上的授受關系
從教育內容的角度說,教師是傳授者,學生是接受者。學生主體地位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條件。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引導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2.人格上的平等關系
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個體,在人格上與教師是平等的。真正的民主的師生關系是一種朋友式的友好與幫助的關系。
3.社會道德上的相互促進關系
師生關系從本質上講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人的關系。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體現在知識和智力上,而且體現在思想和人格上。
(四)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的基本要求
1.尊師愛生
尊師愛生就是學生應當尊重教師,教師應當關愛學生,師生之間彼此尊重,相互關愛。
2.民主平等
師生在教育教學中還要講民主,這種民主不是表面上的你問我答,而是師生之間真正的對話關系。
3.教學相長
教學相長是教師與學生在一種良好的教學環境下的相互促進關系,是在尊師愛生、民主平等的基礎上兩者良好關系的進一步延伸和升華。
4.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是指教師與學生之間心理上的相互包容,情感上的相互支持。
移動端訪問:2017教師資格《中學綜合素質》必考考點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