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教師資格《中學綜合素質》常見考點三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6-11-29
239

第三節 教師觀
高頻考點提要
1.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觀的轉變;2.教師專業發展的方法。
高頻考點速記
一、中學教師職業的認識
(一)教師觀及教師專業觀
所謂“教師觀”是指關于教師職業的基本觀念,從廣義上看是人們對教師職業的認識、看法和期望的反映。從狹義上看是教師對教師職業的特點、責任,教師的角色以及科學履行職責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等方面的認識。
1.教師職業與專業
教師工作作為一種專門職業,具有專業的基本特性。第一,教師職業具有一定的職業聲望。第二,教師需要經過嚴格的職前專業訓練。第三,教師具有專業自主性。第四,教師職業有自己的專業標準。第五,教師實踐是現代教育科學重要的專業研究領域。
2.教師職業角色的特點
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就在于職業角色的多樣化,一般說來,教師的職業角色主要有:
(1)傳道者的角色
(2)授業解惑者的角色
(3)示范者的角色
(4)管理者的角色
(5)朋友的角色
(6)研究者的角色
(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觀
1.現代教師角色轉換
(1)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首先,教師再也不能以傳授知識作為自己的主要職責和目的,而應該把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組織管理和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作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標。
其次,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教師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播知識和社會規范,更要關注學生人格的健康成長與個性發展,真正成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2)教師從課程的忠實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新課程要求教師具有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改變以往學科本位的觀念和被動實施課程的做法。教師要整體理解基礎教育課程的結構系統,熟悉國家課程方案,理解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關系,理解課程實施中從“專家課程”到“現實課程”的轉變過程,正確認識教材在課程中的地位和功能,變過去習慣的“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創造性地使用國家課程教材,積極進行國家課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實踐探索。
(3)教師要從“教書匠”轉變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實踐者
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一個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出現的教學問題進行研究,總結經驗,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
(4)教師要從學校的教師轉變為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新課程特別強調學校與社區的互動,重視挖掘社區的教育資源。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角色不能再僅僅局限于學校和課堂,教師不僅是學校的一員.而且是整個社區的一員,是整個社區教育、文化事業建設的共建者。
2.教師行為的轉變
(1)在對待師生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
首先,“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尤其是對于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有缺點和過錯的學生。
其次,尊重學生意味著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這就要求教師不能體罰學生,不大聲訓斥學生,不羞辱、嘲笑學生,不隨意當眾批評學生。
最后,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
(2)在對待教學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教師的本質在于引導,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也包括價值觀和做人。
(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新課程強調教學反思,按教學的進程,教學反思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三個階段。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重要因素,促使教師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新課程強調課程的綜合,這種趨勢特別需要教師之間的合作。
(三)中學教師的專業素質
1.中學教師的專業基礎
中學教師專業基礎是指作為中學教育專業人員成長的知識基礎。
中學教師專業基礎有兩個方面:一個是中學教師的通識素養,構成通識素養的知識是一般專業人員世界觀、方法論方面的知識。
另一個是與中學教師專業實踐活動直接相關的學科知識。
2.中學教師的專業品質
(1)教育思想
中學教師的教育思想,是中學教師對自己所從事的中學教育活動的自覺認識。
(2)教育情感
教育是實踐活動,只有將情感投入其中的人,才會積極地從事教育事業。
(3)職業道德
對待事業: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
對待學生:熱愛學生。
對待集體:具有團結協作的精神。
對待自己: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4)教育法律意識
現代社會是一個法制社會,教育也在國家法律體系范圍之內開展活動。
3.中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
作為專業人員,教師必須具備從事專業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識。教師專業知識(合理的知識結構)主要包括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和一般文化知識。本體性知識是指:特定學科及相關知識,是教學活動的基礎。條件性知識是指:認識教育對象、開展教育活動和研究所需的教育學科知識和技能,如教育原理、心理學、教學論、班級管理、現代教育技術等。實踐性知識是指:課堂情境知識,體現教師個人的教學技巧、教育智慧和教學風格,如導入、強化、發問、課堂管理、溝通與表達、結課等技巧。
教師的專業能力是教師綜合素質最突出的外在表現,也是評價教師專業性的核心因素。教師必須具備的專業能力包括:(1)信息能力;(2)教學能力;(3)表達能力;(4)組織能力;(5)教育科研能力。
二、中學教師專業發展
(一)中學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
1.教師職前專業發展階段
(1)專業教育
教師職前專業教育,是指培養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特別的專業素養的教育。
(2)專業實踐
教師職業是在基礎教育學校實踐領域進行的專業活動。
2.教師入職專業發展階段
教師人職專業發展階段,是指經歷過教師職前教育階段的人,在剛獲得的教職崗位上,進一步了解、學習和掌握崗位知識與能力的階段。中學教師的人職專業發展,可包括三個方面:
(1)崗位專業的學習
中學教師入職專業發展階段上的崗位學習,就是中學新教師對自己的工作崗位作全面地了解和學習,并在老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崗位知識,提高崗位工作能力。
(2)團隊活動的參加
教師的專業活動,不是教師個人的活動,而是團隊活動。
(3)崗位經驗的積累
崗位專業經驗的積累,是一個新手教師在崗位實踐,不斷地對自己的實踐情況進行反思的過程。“教育反思”是教師崗位專業經驗積累是否有成效的一個重要標志。
3.教師職后專業發展階段
教師職后專業發展,是指經歷了入職專業發展以后,教師專業的繼續發展。教師職后專業發展可以用“終身”發展來表達,教師應堅持終身教育理念,使這個發展階段持續到教師退休之時。
(二)中學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
1.正規的專業教育
正規的專業教育,是指在專門的教師教育機構中進行的、全日制的、系統的教育,并且專業教育的結果是獲得相應的學歷、學位及教師資格。
2.非正規的專業教育
中學教師非正規的專業教育,是指不是由教師教育機構所提供的以最終獲得學歷、學位為目的的教育,而是直接謀求教師專業發展的教育。
3.校本專業發展
所謂“校本”,就是以學校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機構,在任教學校的教育活動中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這就是中學教師的校本專業發展。
(三)中學教師專業發展的方法
1.專業知識學習
教師的專業發展,離不開專業知識學習。
2.教育反思
教育反思,就是教育者把自己已有的教育實踐作為思考的對象,對已有的教育實踐成敗原因進行探求,從而獲得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的過程。
3.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方法,是指教師將自己在教育實踐中遇到的重要問題,作為研究課題,并運用相關教育理論開展系統的研究,從而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中學教師職業價值觀與信念
{一)中學教師職業價值
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專業中學教育者,或通俗地講,成為一名優秀的中學教師,就必須樹立正確的職業理念,持有正確的中學教師職業價值觀。教師職業的根本價值在于挖掘中學生的發展潛能和推動社會進步。中學生具有無限的發展可能性,每一個人身上都蘊藏著發展潛能。中學教師要以“學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正確引導學生,耐心回答學生的疑問,促進學生個體充分發展。中學教師所培養的人,不是單個與社會沒有關聯的人,而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是社會群體的一部分。作為社會一代新人,中學生的精神面貌將決定社會的面貌,決定社會的未來,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的職業就是決定社會未來面貌的工作,推動社會進步。
(二)中學教師職業責任
中學教師的職業責任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針對學生個人的,中學教師要促進中學生全面發展,這是中學教師的首要責任。二是針對社會的,中學生是社會人,中學教師的責任在于推動社會進步向前發展。
(三)中學教師職業信念
職業信念,是對職業價值的堅定信念。具有職業信念的人,在實踐自己職業信念時會產生強烈的幸福感。當一種職業價值觀成為一種信念時,這種職業者就會堅定地去實現職業價值。中學教師不僅要正確地認識自己的職業價值,還要將這種職業價值觀發展為自己的職業信念。中學教師實踐自己的職業信念時,一方面創造了中學生的幸福人生,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了自己的職業幸福。以中學生為本的教育活動,必然帶來中學生的人生發展,讓他們感受人生的幸福。中學生的幸福感會回饋到中學教師身上,中學教師的滿足感、價值感和幸福感也一定會得到提升。
移動端訪問:2016教師資格《中學綜合素質》常見考點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