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教師資格《中學綜合素質》命題點:閱讀理解能力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6-11-15
273

第五章 教師基本能力
第一節 閱讀理解能力
閱讀理解能力是指通過閱讀獲取信息的能力,包括:理解閱讀材料中重要概念或句子的含義:篩選并整合圖表、文字、視頻等閱讀材料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細節;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根據上下文合理推斷閱讀材料中的隱含信息等能力。
一、理解閱讀材料中重要概念或句子的含義
詞語和句子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正確理解文中詞語、句子的含義,尤其是重要詞語、句子的含義,是把握文章旨意的前提。
(一)考點剖析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
所謂“重要概念”,指的是那些與文段的整體內容或要傳達的主要信息密切相關的概念。對于這些重要概念的理解是理解整個文段內容的基礎。
文中的重要概念包括:
(1)與寫作對象或文段主旨密切相關的概念:
(2)在文中被臨時賦予特殊含義或深層意義的概念:
(3)反映具體語境的概念。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所謂“重要句子”,指的是那些對文意表達起重要作用的關鍵性語句。
文中的重要句子包括:
(1)能點明主旨或能顯示脈絡層次的關鍵性語句:
(2)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總結句、過渡句或對文脈的推進與轉接有關鍵作用的語句:
(3)內涵較為豐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導性的語句:
(4)比較含蓄的有深層含義的語句。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的實質:一是將使用修辭手法形象化了的語句轉化為概括性的直白語言;二是將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轉化為具體化的闡釋
(二)技巧點撥
這里所說的語境不是單指平時我們所說的較為抽象的語言環境,而是包括文段內容的論述背景、詞句所在的上下文等較為具體的語境。
從語境角度去理解重要詞句的含義主要要學會聯系上下文、聯想文段背景、把握標點提示。
1.語境分析法
(1)聯系上下文
在詞句理解型題目中。所考查的詞語或句子的含義常常是對其本身的含義進行引申。或是臨時被賦予更為深刻的含義,這時必須通過將詞語或句子放至整個文段中,聯系上下文的內容來進行分析。
(2)聯想文段背景
每一個文段都有自己的寫作背景,因此在解答詞句理解型題目時,可結合相關背景知識來判斷詞語或句子的含義,也就是所謂的“由事及義的聯想”。“事”是與詞句理解相關的種種事實,了解這些事實有助于理解重要詞句的含義。
(3)把握標點提示
在詞句理解型題目中,有些標點本身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能夠指引我們在文段中找到詞語或句子的準確含義。冒號、破折號在句中一般起注釋作用,其后的內容是解釋說明的內容。因此,若在所考查的詞句后面出現了冒號、破折號等標點符號,要加以重視。
2.修辭提示法
在詞句理解型題目中,有些詞語或句子會運用修辭手法。這時在理解詞句含義時結合修辭手法的特點來分析,對解題助益良多。
詞句理解六辭格,喻象反雙借與對。
比喻關鍵找本體,象征則要看對象。
如果理解反語意,褒貶互換要記牢。
雙關你要想一想,到底它雙的是啥?
借代種類有很多。抽象意義最常考。
對比要比比變化,還可已知推未知。
喻象反雙借與對,即比喻、象征、反語、雙關、借代與對比。對詞語、句子比喻義的理解要從分析喻體與本體的相似性入手,尋找比喻的本體是正確解題的關鍵。理解詞句的象征義,就要尋找詞句的象征對象。理解詞句的雙關義要注意它是諧音雙關還是語意雙關。借代的種類有很多,包括以部分代整體(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中用船的一部分“帆”代船),特征代本體(如“旌旗十萬斬閻羅”中借“旌旗”代軍隊),具體代抽象(如“南國烽煙正十年”,烽煙,原是古代邊境用以報警的煙火,這里代指戰爭,把戰爭這個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了)等,其中具體代抽象考查得最多,因此在做詞句理解型題目時,對可表示抽象意義的概念,可首先從借代義的角度來考慮。運用了對比辭格的,可從
兩個方面考慮,一個是對比的結果,看對比雙方前后有無發生變化;一個是根據一方的特征推斷另一方的特征。
3.層次劃分法
從句子結構人手分析,主要針對的是理解重要詞語含義的題目。所謂從句子結構人手分析也就是常說的劃分句子層次。一般而言,在詞句理解型題目中,劃分句子層次只要抓主干(主謂賓)即可。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題目不需要仔細劃分句子層次,只需理清各分句間的關系,就可以迅速得出答案。
二、篩選并整合閱讀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細節
(一)什么是篩選并整合信息
信息,這是當代使用頻率極高的詞語。信息是指通過閱讀而得到的知識、消息、情報或代表某種信息的詞語、符號、數據或圖形。從考試來說,信息就是閱讀材料中的文句及其所表達的內容。
篩選信息,就是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經過辨別把相關的信息提取出來:所謂整合信息。就是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將文中相關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來。并加以處理。這“整合信息”和“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等要求之間是交叉關系,而不是并列關系。
“信息篩選與整合”是指按照命題者所給出的語言文字或圖表數據等材料,在理解的基礎上,對材料中相關的信息進行篩選、整合,最后概括歸納為符合命題者要求的語言。這類試題的考查點主要有:
1.能準確的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
2.能整體把握材料(包括圖表、視頻),能準確提煉材料中所有的信息,并能用簡潔的語言表述;
3.能根據所給出的材料要求,設計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4.能透過材料的字面意思,準確的表述言外之意的隱含信息。
(二)獲取信息的途徑
1.從文章的基本概念中獲取信息
社會科學類和自然科學類的文章總是要運用概念的。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因此,在閱讀中要十分重視對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
2.重要的旬子中獲取信息
給概念下定義的句子當然是重要的句子。不過,這里說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觀點態度、介紹某種情況,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結構復雜、信息量大的句子。
3.從運用的材料中獲取信息
寫文章總是要運用材料的。這材料總是明示著或隱含著一定的信息。把它提取出來,是閱讀應該完成的任務之一。自然也是獲取信息的有效途徑。
(三)關于整合信息
提取信息是為了整合信息。所謂整合信息,就是把分散的信息集中起來,把零碎的信息加以條理化、系統化,這樣方可對閱讀材料有更深一層的理解,獲得更有價值的東西。
(四)技巧分析
“信息篩選與整合”的技巧
1.打枝削葉,巧提主干
材料中有些語段的信息是由文段中的過渡句、提綱挈領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總結性的句子等組成的,我們篩選、整合時,只需將這些句子摘錄出來,然后根據要求將多余的枝葉刪除即可。
2.刪繁就簡,去偽存真
在迅速瀏覽材料時,可略過無關緊要的信息,快速抓住關鍵信息。有些語段,很多內容都是對某個關鍵信息的闡釋、說明、補充,甚或是拓展、引申,如舉例、描寫等,實際上,這些內容都不是實在的,而是“虛”或“偽”的,只是為了讓大家便于理解關鍵信息。我們要對材料進行篩選整合,去偽存真,然后再將“真意”概括表述出來。
3.合并同類,列舉異義
通過快速瀏覽,找到語段中符合題干要求的若干信息后,看看相關信息、相同信息、不同信息各是什么,都是從哪幾個方面傳達的,然后將相同信息進行大合并,相關信息進行小合并。不同信息并列到一起。
4.敲骨吸髓,挖掘隱含信息
有些信息,可在材料中直接摘錄獲取,有些信息需要對材料進行分析,才能挖掘出隱藏在字面或圖表中的隱含信息,如字面下的言外之意、圖表中揭示的某些規律或深層含義等。我們要推敲語段中的每個信息,找到它們的精髓所在,探明它們各自的意象,提煉出它們的要義。然后用恰當的詞語或句子表述出來。
三、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一)什么是文章的結構和思路
結構是就文章的表現形式來說的,是思路的歸宿,表現為文章的骨架。我們常說的段落、層次、開頭、結尾、統領(總領)、收束(總結)、伏筆(鋪墊)、過渡、照應(呼應)、等等,就是文章結構的內容。分析文章結構,便于透徹理解文章。
思路是在寫作過程中,作者思維活動的軌跡。通常有一個從發散到集合,從模糊到清晰。從雜亂到有序的過程。最后落實到文章里,讀者能看到、感受到的,常常體現為一種線索和寫作順序。思路是以客觀事物為基礎的,而客觀事物之問的關系不外乎三種:時間關系、空間關系和邏輯關系。因此,寫記敘文以時間先后為序,因為事情發生總有先有后;寫游記常以游蹤(空間方位)為線索,因為游覽總是從甲地再到乙地。思路又是作者頭腦反應的產物,因為客觀事物本身總是多側面的。不同的人往往會有不同的認識結果,因此形成的思路也就不同。把握作者思路,便于快速整體把握文章。
文章的結構和作者的思路關系密切:結構是外顯的思路,思路是內化的結構。思路是謀篇,結構是布局;思路是內隱的,結構是外顯的。
(二)文章的結構和思路類型
從文章的結構來看,有如下6種類型:并列關系、承接關系、遞進關系、轉折關系、因果關系、解證關系。從思路上看,都有如下三種類型:時間型、空間型、邏輯型。時間型的主要反映時間順序,如先后、早晚等;空間型的主要反映空間順序,如上下、內外等;邏輯型的主要反映邏輯順序,如正反、主次、類比、歸納、證明、闡釋、敘議等。
思路與結構的分析是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時間型的思路常對應承接關系的結構;正反、主次、類比型的思路常對應并列關系、遞進關系和轉折關系的結構;歸納型、證明型和闡釋型的思路常對應因果關系和解證關系的結構。但是從整體上看,3種類型的思路同6種關系的結構不存在完全對應的關系。
(三)技巧分析
1.分析文章結構的技巧
①看文體特征。不同文體,結構不同。如新聞結構五要素、記敘文的記敘順序、說明文的說明順序、議論文的論證結構、散文的線索、小說以及戲劇的情節結構等,都可以幫助我們從文章的體裁上快速找到分析結構的依據,進而弄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②看關鍵句子。一是中心句。段落的中心句是該段的總綱,文章的中心句直接就是文章的主旨。如果文章或段落有中心句,首先必須抓住、找準中心句。這樣就等于抓住了段落或篇章的“綱”。二是體現文章思路或結構的重要語句。分兩種:一種是總領或總結性的,分別位于段落或篇章的首尾,作用是或領起(總領)下文,或收束(總結)上文。另一種是起承接過渡作用的,或緊承上文,開啟下文;或與上下文的某一句或某一段遙相呼應。對下文來說是伏筆,是鋪墊;對上文來說是照應,是呼應。
③看重點詞語。一是標志性詞語。這些詞能表明文章中句與句、層與層之間的基本關系,比如“于是”“從而”表承接關系,“但是”“然而”“不過”“其實”“與此相反”表轉折關系,“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同樣”表并列等等。二是解說性詞語。科技文中,解說新信息、介紹新情況時,往往采用解說、舉例的形式,分析層次時就要注意提示解說內容的詞語,如“意思是說”“比如”“例如”“即是””也就是說”等等。
④看構成關系。弄清句與句、段與段、層與層、部分與部分、句與段、段與層、層與部分、點與線、線與面等之間的關系,可以從外部結構標志人手,特別要注意劃分準第一層次,不要搞錯“輩分”,將大小層次混淆了。
2.把握文章思路的技巧
①抓題目。題目或是寫作對象,或揭示了文章線索,或隱含了寫作順序。是寫作對象的,看哪些地方是直接寫該對象的,哪些地方是從側面寫的,這樣能大致理清思路;是文章線索和寫作順序的。則直接以此探尋文章的思路。
②抓中心句。中心句往往在段首(首括句)、段中(過渡句)或段尾(總結句),抓住中心句就抓住了段落核心和文章主旨,理解文章整體思路就很容易了。
③抓中心話題。如果中心句不明顯,則直接去抓中心話題,哪些段落講述的是同一話題就劃分為一個層次,這樣也能很快理清思路。
四、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所謂“要點”,《現代漢語詞典》認為是“話或文章的主要內容”。材料的內容要點,就是指材料的主要內容,或者說是材料內容的精要之處。
(一)歸納內容要點的途徑1.找出相關的概括性語句
在具體的材料中。概括性的語句與具體的敘述描寫或闡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尋找概括性語句來概括內容要點,是最重要的途徑。材料中局部內容要點的歸納,一般說來,也可以運用這一方法。
2.分析相關文字的層次
為了防止內容要點的遺漏。應對相關文字作大致的層次分析。
3.提取精要,獨立歸納
有的文章,雖然有概括力強的語句,但與試題要求歸納的角度并不一致;也有一些文學作品并沒有相應的概括語句。遇到這樣的情況,就要求我們根據要求,認定范圍、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語言獨立溉括。
(二)歸納內容要點應該注意的問題
歸納內容要點的前提是對文章內容有準確的理解,對文章的寫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斷。在此基礎上還應注意兩點:
1.盡可能用原文中的詞語作歸納
這是就獨立歸納而言的。盡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詞語組織答案,可以防止歸納的不準確。
2.防止要點遺漏
要點遺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對相關文字作層次分析。五、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是文章思想內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意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這一能力點,是在歸納文章內容要點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進一步要求。
(一)什么是作者的觀點態度
所謂觀點,就是作者對事物所持的看法;所謂態度,就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現的思想傾向和感情傾向,包括肯定與否定、愛與憎、褒與貶,以及某種程度的保留等。
作者的觀點態度,在不同類型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表現形態。一般說來,論說性的文字是明朗的、直說的;文學作品則比較含蓄。論說性的文章中,中心論點、分論點以及某些論述,就是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觀點。敘述性的文學作品,一般以寫人、敘事、寫景見長,觀點態度等不直接說出,但是。也是可以捕捉到的。如孫犁的散文《黃鸝》,由實而虛,經過幾番推導,而不斷飛躍,呈現出一種“哲理升華”的情致美。讀完全文,經過一番揣摩,就可以領悟到溶化在藝術畫面里的生活感受和得到的人生見解,感受到作者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對破壞人生和文藝“極致”的義憤。
(二)分析概括作者觀點態度的途徑
途徑多種多樣,主要有三條:
1.從概括性強的句子入手
有的文章的觀點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強而又表達某種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觀點態度。
2.從文中運用的材料入手
文中運用的材料,不論是事實還是文獻資料,總是要表達_定的觀點的。因此,從分析材料人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觀點態度的重要途徑。
3.從作者的評述入手
有時候,作者把自己的觀點態度隱含在具體的評述之中而不直接說出。這就要求從分析具體的詞述人手,提出精要,做出概括。
(三)分析概括觀點態度應注意的問題主要應注意下列兩點:
1.要整體把握文意全文的傾向
分析概括全文的觀點態度固然要注意這一點,即便是分析概括文章局部表現的觀點態度,也應如此。這是解答這類試題的前提。
2.要準確理解語句
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總是要通過一定的語句來表現的,對語句理解不準確,分析概括就會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