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教師資格《中學綜合素質》命題點:教師的職業行為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6-08-24
187

第三章 中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
第二節 教師的職業行為
命題點1:教師職業行為規范解讀
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在思想層面的認識。教師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必須以基本職業道德要求為指導,將規范要求轉化為實際的職業行為,從教師的角度講,教師的職業行為是其專業化的體現,決定著教師專業發展的長遠性。
從學生角度講,教師的行為舉止是學生的榜樣,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引導著學生的思想建構和品德的養成。
教師職業行為規范,主要涉及以下五個方面:教師思想行為規范,教師教學行為規范,教師人際行為規范,教師儀表行為規范,教師語言行為規范。
1.教師的思想行為規范
(1)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認真學習和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熱愛教育事業。
(2)執行教育方針,遵循教育規律,盡職盡責,教書育人。
(3)正直誠實,作風正派,為人師表,遵紀守法。
(4)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發揚無私奉獻精神,不做有損國格、人格的事。
(5)積極參加政治學習和宣傳活動,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者和傳播者。
2.教師的教學行為規范
(1)要有端正的教學態度,嚴肅認真地對待教學工作中的每一項內容。
(2)鉆研業務,熟悉教材,認真備課。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組織好課堂教學,創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盡量避免對學生進行灌輸式教學。
(3)精心編排練習,認真批改作業,及時糾正錯誤。定時做好教學質量檢查工作,及時查缺補漏。
(4)按時上課下課,不遲到、不缺課、不拖堂。
(5)上課語言文明、清晰流暢,表達準確簡潔;板書整潔規范,內容簡練精確。
(6)既要嚴格要求學生,又要尊重學生,對待學生要一視同仁。熱情、耐心地回答學生提問。不能諷刺、挖苦學生。
(7)教學計劃應符合教學進度的要求,不能隨意刪增內容、加堂或缺課,不能占用學生的自習課或復習考試時間,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
3.教師的人際行為規范
(1)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做到: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尊重學生;嚴格要求,耐心教導,循循善誘,不偏不袒;不以師生關系謀取私利。
(2)教師之間要做到:互相尊重,切忌嫉妒: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平等相待,不亢不卑;樂于助人,關心同事。
(3)教師與領導之間要做到:尊重領導,服從安排;顧全大局,遵守紀律;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秉公辦事,團結一致。
(4)教師與家長之間要做到:尊重家長,理解家長;經常家訪,互通情況;密切配合,教育學生。
4.教師的儀表行為規范
(1)教師的儀表行為要以學生的欣賞水平為前提。教師必須在為人師表的宗旨下,衣著整潔,樸實大方,服飾要符合職業特點,體現教師為人師表的良好形象。
(2)教師的儀表行為要與自己的性格特點相得益彰。
(3)教師的儀表行為符合自己的年齡特點。
(4)教師的儀表行為要與課堂教學的情調相適應。
5.教師的語言行為規范
(1)教師要使用普通話,邊遠地區的教師也要通過媒體及其他途徑練習普通話,力爭發音標準。
(2)教師的課堂用語、語法要規范,避免方言、土語,指導學生使用正確的詞語和語法。
(3)語意要明確、表達要清楚,這需要教師熟悉學科知識,思路清晰。
(4)語句要完整,上下連貫、有邏輯性。
(5)教師還要注意與時俱進,豐富語言,學會用學生熟悉、喜歡的語言表達教學內容。
命題點2: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要處理好的幾大關系
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學生家長、教師與同事、教師與管理者的關系是學校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正確處理好這些關系,直接關系著教育活動開展的質量和效率。
(一)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師生關系是教師各類人際關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關系。在素質教育觀下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應當從熱愛學生、尊重學生、了解學生、公平公正地對待學生及嚴格要求學生五個具體的方面展開。
1.熱愛學生
熱愛學生是處理師生關系的基礎和根本出發點,教師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把學生的成長放在第一位,關愛每一位學生,是高尚師德的具體體現。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是對少數學生的愛,更不是有差別的愛,應當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愛,對所有學生付出同樣的愛,全面關心學生的成長,關心學生精神生活、心理健康以及學生的身體素質。杜絕出現因為個人情緒變化而遷怒于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掌握良好有效的溝通與表達技巧。
2.尊重學生
尊重學生,是教師建立師生間平等關系的表現。在師生平等的交往關系中,教師的愛是真愛,教師的愛才能夠實現,學生也才能夠感受到教師的愛,從而接受教師對自己的教育。
首先,尊重學生就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在人格上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教師所有教育行為都應以尊重學生的人格為前提。教師不尊重學生的人格,任意打罵侮辱體罰學生不僅是違反職業道德規范的,而且也是犯法的。
其次,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在教育教學的細節中做到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正確的把握公正的前提是有利于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盡量縮小由社會不公正給學生帶來的差異,辯證地看待學生的優缺點,不同的學生犯了同樣的錯誤,要考慮不同的動機與原因進行處理。
最后,要始終信任學生。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對學生的信任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
3.了解學生
了解學生是教師熱愛學生的起點,是教師進行教育的前提,也是教師公平地評價學生的需要。
(1)要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朋友。素質教育觀下的新型師生關系是平等的,在人格上師生平等共同成長,在教學上師生教學相長。
(2)克服不良心理效應的影響,深入了解每一位學生。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避免錯誤的心理慣性。
(3)了解學生是對學生負責的體現。了解學生是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根基,在不了解學生情況下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即使是再經典,也會出現難以奏效的情況,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扎實地了解學生,做好基礎性工作。
4.公平公正地對待學生
教師公正地對待學生要求教師要公正、公平、不偏不倚、一視同仁。一方面,教師不能因為個人感情的好惡、私人關系、學生成績的優劣等偏袒或是輕視學生;另一方面,也不能因為學生的性別、美丑、性格特征、身體條件、家庭出身等的不同而偏袒或輕視學生。公平公正地對待學生是樹立正確師生觀的核心問題。
5.嚴格要求學生
首先,嚴而有理。教師在要求學生時,一方面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符合教育規律,另一方面,教師在要求學生時要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欣然接受。
其次,嚴而有度。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提出適度要求,從關心愛護學生角度出發,認真考慮每一項要求有可能產生的后果,以便做到恰到好處。
再次,嚴而有恒。教師對學生的要求必須始終一致,堅持到底,不能朝令夕改。在貫徹中難免遇到來自學生惰性、理解程度等方面的障礙,但是教師必須態度堅決、意志堅定。
最后,嚴而有方。教師對學生提出的要求必須要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在充分考慮教育條件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剛柔相濟。
(二)教師與學生家長的關系
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孩子的成長負有責任,并且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
因此,家庭教育對學生在學校中接受教育的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與學生家長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
1.建立平等的溝通關系
教師和家長都是以教育好學生,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為共同目標的,應該建立彼此信任、相互支持的平等關系,只有平等才有溝通的可能;只有平等雙方才不會落入誤區,形成扯皮、推諉、瀆職等狀態,齊心合力教育好學生。
2.形成良好的溝通習慣
首先,教師要積極主動地與家長建立聯系,通過家訪、家長會、聯系手冊、電話、通信、網絡等多種形式,與家長互通情況,共同商討、協調教育方法、步驟。,
其次,教師要樹立服務意識,尊重家長,全面、客觀地介紹孩子在校學習、生活的情況,熱情、耐心地與家長進行溝通,經常向家長征求意見。
再次,教師要及時地通報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的動態,特別是出現異常情況或突發事件時,要第一時間與家長溝通,及時分析原因,商討對策,共同實施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最后,教師要認真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教師要放下“教育權威”的架子,經常向家長征求意見,虛心聽取他們的批評和建議,找出和確立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方法和途徑,以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這樣,家長會覺得教師可親可信,有利于維護教師的威信。
3.尊重家長的人格
在教師與家長關系中,教師起主導作用,但教師和家長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之分。
因此,教師必須尊重學生家長的人格,特別是尊重所謂“差生”的家長的人格。
4.教育學生尊重家長
教師不僅要身體力行地尊重學生家長,還要教育學生尊重自己的父母,特別是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父母。教師教育學生尊重家長,不但可以提高家長的威信,增強家庭教育的力量,而且當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教師的教育下健康成長,對自己又很尊敬時,會由衷地感謝教師,更加信任教師。
(三)教師與同事的關系
1.尊重
教師在教師集體中開展著教育教學專業性活動,這種教育教學活動通常需要靠集體的力量去完成,因此,對于同處于教育教學活動的同事,在地位上應當是平等的,并給予其必要的尊重。
2.理解
教師工作從個體上看是存在差異的,因而具體分工有所不同。由于工作任務及性質上的差異,教師集體中也會產生矛盾與>中突,這就需要教師與同事之間能夠互相理解。
3.協作
教師在集體中共同完成教育教學工作。若想實現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師必須與同事進行協作,維護團結,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四)教師與教育管理者的關系
教師在教育組織中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必然要在一定教育管理者的管理之下開展工作。從管理的角度看,教師與教育管理者是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教師與教育管理者的關系,實質上是組織中承擔不同任務的人們之間的關系。
1.尊重
教師在教育管理者的協調下開展工作,目的是為了共同實現學校組織的教育教學目標。教育管理者的管理目標與教師的職業活動目標是高度一致的。所以,教師應當尊重教育管理者根據自己的管理職責所開展的教育管理活動。
2.支持
教師的職責和任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學校教育管理者賦予的。每一位教師根據自己對職責的承諾,完成學校組織管理者分配的任務,是學校組織實現教育目標的保障。因而,教師應當在自己的職業行為上支持學校教育管理者對于學校管理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