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要點串講十六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6-07-15
366

第五章 教師基本能力
內容簡介
本章主要考查考生信息處理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寫作能力。要求考生具有運用工具書檢索信息、資料的能力,了解一定的邏輯知識.熟悉分析、綜合、概括的一般方法,掌握文體知識,能根據需要按照選定的文體寫作。本章內容主要以單項選擇題和材料分析題及寫作題的形式進行考查,考生需重點掌握運用教育測量知識進行數據分析與處理,比較、演繹、歸納的基本方法,并要培養閱讀理解能力與寫作能力。
第四節 寫作能力 高頻考點提要
1.按照選定的文體進行寫作;2.能夠根據文章中心組織、剪裁材料。
高頻考點速記
一、根據需要按照選定的文體寫作
所謂“文體”,是指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以及常用應用文等文章體裁。“根據需要按照選定的文體寫作”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符合試題規定的文體要求。二是符合考生自己設定的文體要求。近幾年考試中作文規定“文體自選”,是為了讓每個考生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寫作潛能,以體現考試的公平性。但“文體自選”并不是對文體不做要求,行文要符合所選定的文體特點。選定了寫議論文就要寫得像議論文,選定了寫散文就要寫得像散文,不要寫成“都不像”。
中學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可能涉及的文體有記敘、議論、說明和應用等若干文體。
(一)記敘類文體
記敘文是以記敘、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要內容的文體。
(1)記敘文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起因、經過、結果);六要素不一定都要出現,在有些情況下某些要素是可以省略的。
(2)記敘文寫作方法:
①敘述:對人物的經歷、事物的發展過程做介紹、說明、交代,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的表達方式。
②描寫:對人、事、物、景做具體、形象的刻畫。
③抒情:感受和感情的抒發、表達。分為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兩種。
④夾敘夾議:是作者對某個議論對象發表見解,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鮮明、深刻,具有較強的哲理性和理論深度。在議論文中,它是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記敘文、說明文或文學作品中,也常被當作輔助表達手段。
(3)記敘文分類:
①側重寫人的記敘文:以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為主。
②側重敘事的記敘文:以敘述事情的發生、發展、經過和結果為重點。
③側重繪景的記敘文:以描繪景物、寄托情懷為主。
④側重狀物的記敘文:以狀物為主,借象征抒懷。
(二)議論類文體
1.一般議論文
議論文是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度、看法和主張的一種文體。議論文內容具有理論性、結構具有邏輯性、語言具有概括性等特點。
(1)議論文三要素
論點
論點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對某一個問題或某一類事件的看法、觀點、主張,它要求正確、鮮明、有針對性,一般出現在文章題目中或開頭。
論據
論據是證明論點正確的證據。要想證明論點的正確,首先,論據必須讓人覺得真實、可信,能夠充分證明論點。其次,論據要具有典型性,具有“以一當十”的效果。第三,論據要新穎,盡可能尋找一些新鮮的、能給人以新的感受和啟示的論據。
論證
論證就是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論證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常用的論證方法有:
①舉例論證
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能夠具體有力論證觀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②道理論證
用富有哲理性、內涵深刻的話語以及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論點。
③對比論證
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作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
④比喻論證
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論點。生動形象地論證觀點,使文章淺顯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⑤引用論證
引用論證比較復雜,這與具體的引用材料有關,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權威數據、名人軼事、笑話趣聞等多種情況。
(2)議論文結構
議論文邏輯思路的外在表現為一篇文章的結構布局,因為結構布局往往可以反映一篇文章的邏輯思路。議論文框架包含引論、本論、結論三部分。
2.科研論文
教育科研論文,簡稱教育論文,是呈現科學研究成果的議論文體。中學教師職業活動要求教師開展教育科研。科研論文是用來進行教育科學研究,描述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的文章,因而中學教師有撰寫科研論文的需要。科研論文是學術研究的結晶,而不是一般的“收獲體會”,不僅要遵循特定的寫作規范,文體內容也必須是科研成果的展示。
科研論文要在科學或學術期刊上發表,必須遵守期刊規定的論文寫作要求。從表現形式看,對論題、作者信息、摘要、文獻分類、關鍵詞、正文、尾注以及參考文獻都有規定。
(三)說明類文體——科學小品文
科學小品文也稱知識小品或文藝性說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筆調借助某些文學寫作手法,將科學內容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
科學小品文用文學筆法來寫,寓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為一體,使讀者在文學欣賞中獲得科學知識。
科學小品文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語言豐富多彩,形式生動活潑。讀這類文章能活躍思維、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很受廣大讀者的喜愛。教師在專業領域內,根據對象的要求,必須系統地、嚴謹地傳播科學知識,但是有時也需要做科學普及工作,這就會用到科學小品這種文體。
(四)應用類文體
應用類文體的范圍極其廣泛,包括機關往來的所有公文。不過,對于教師來說,經常使用的應用類文體主要有計劃、總結和調查報告等。
1.計劃
教學計劃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制定的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導文件。它決定著教學內容總的方向和總的結構,并對有關學校的教學、教育活動、生產勞動和課外活動、校外活動等方面作出全面安排。教師在學期之初、學年之初擬定一個計劃,是對教師工作的要求。
計劃的基本結構是二標題,正文和結尾。
正文作為計劃的核心部分,包括目標、任務(內容),步驟與措施(方法)等。
計劃要求語句簡潔明了,任務具體,措施可操作。
2.總結
工作總結是把一個時間段的工作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檢查、總評價,總分析、總研究,分析成績、不足、經驗等。總結是應用寫作的一種.是對已經做過的工作避行理性的思考。總結與計劃是相輔相成的,總結要以工作計劃為依據,定計劃總是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行。
總結的主要內容一般包括:基本情況、成績和做法。經驗和教訓、未來工作目標等。
其他應用類文體,如調查報告、述職報告等教師也應掌握。
二、能夠根據文章中心組織、剪裁材料
如臬說文章中心主旨好比骨架,那么材料則是血肉。骨架明晰,血肉豐滿,文章才會言之有物、情真意切、生氣充盈。寫好文章的重要前提是剪裁加工材料。
(一)材料來源
1.材料的來源之一是自己的生活體會人的七情六欲是相通的,能令我們動情的內容,往往也能使別人動情。細心體會外界環境,或觸動你的心靈,或牽動你的情思,或引發你的思考,或啟迪你的智慧。它可能是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根白發;也可能是一排大雁,一座高山,一間老屋,一朵鮮花;還可能是一件再尋常不過的小事,甚至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細節……古人見柳思離別、望月念故人、賞秋悲人生、遇水生愁緒等等,儲備材料要特別留意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地方曾使你的心靈受到了觸動,及時把它挖掘出來。
2.材料的另一個來源是課本
充實文章內容,課本素材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倉庫。積累課本素材,可以從關注名人開始,如屈原、曹操、李白、杜甫、蘇軾、魯迅等人的詩詞、典故,這既厚實了作文的文化底蘊,也詩意、雅化了作文的語言,巧妙的提升作文檔次。
如寫“仁義英勇”的特質有燭之武憑借他的智與勇,說退秦軍;劉邦明知去鴻門赴宴有生命之憂,但他義無反顧赴宴了,最終憑著膽識和機智得以在鴻門宴上脫身;藺相如面對秦王毫不畏懼,愿與和氏璧共存亡,最后完璧歸趙。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以他的機智與英勇保護了趙王的顏面。也可以利用課本內容本身進行論證。如寫恒心毅力或逆境成才的《游褒禪山記》,用“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放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來論證堅持的重要性。《伶官傳序》中的后唐莊宗李存勖勵精圖治,取得了一時之盛;但他在興盛之時,寵幸伶人,驕奢無度,最終身死國滅。因此,可以用此文內容來論證“居安思危”的重要意義。還阿以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新的闡釋,注入時代精神內涵。如:
(二)組織、剪裁材料
豐富儲備材料后,還要學會對材料進行剪裁加工。作文材料的剪裁加工,主要包含取舍、詳略、組織等基本環節。
1.取舍
取舍,是材料的組合,是指根據文章中心思想表達的具體需要精心選擇適合的材料。精心選擇,應以求真、求新、求精為準。自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選材求真,就是要選那些有自己的真實體驗、真情感悟的素材。劉禹錫說:“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選材求新,就是要獨辟蹊徑,彰顯自己的個性:或采擷躍動著時代脈搏的材料,或推陳出新,以新的視角對舊材料進行個性化的挖掘,賦予其新內涵。“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梨一筐”,選材求精,就是根據文章立意,以百里挑一的嚴格態度遴選材料,使所選材料具有代表性、說服力和表現力,方能獲得窺一斑而知全豹,以一目盡傳精神的效果。
2.詳略
詳略,是指表述材料、說明觀點時用筆的輕重、繁簡。《文心雕龍?熔裁》篇中說:“善刪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辭殊而意顯。字刪而意闕,則短乏而非核;辭繁而言重,則蕪穢而非贍。”他所說的“刪”和“敷”,就是“詳”與“略”的處理。確定材料的詳略,一要根據文章主題的需要,與文章主題密切關聯的,當詳;聯系不緊的,可略;毫不相干的,則刪。二要顧及讀者的情況,議論性文章中,讀者有所了解或容易接受的材料,可從略;反之,讀者感到生疏或難于把握的材料,則須從詳。在抒情性文章中,易于激發讀者感情、引發他們共鳴的材料,從詳;一般材料,從略。三要結合文體的特點,在記敘性文體中,為了突出重點,顯示出疏密相間的結構美,對于某個能突出人物個性的精彩細節常常用詳筆,而對跨越較長時段的事件則可能一、兩筆帶過;在議論性文體中,作為主要論據的材料應詳寫,輔佐性的材料自然要簡略些,如此才可收到重點突出、主次分明的效果。
3.組織
組織,是材料的組合,是指根據材料的性質及其相互關系,將材料合理歸類使用。組合材料應注意以下兩點:一是用來說明同一問題的材料要互相支持、扶助,而不可互相矛盾、排斥。但是,有些表面看來“相反”,實際上體現著對象(人與事)的多面性、復雜性,或者能夠在對照中相輔相成地揭示對象特征的材料組合,卻又是一種很有表現力的藝術手法。二是根據材料的性質和份量,決定其在結構中的位置和排列順序。寫記敘文,刻畫主要人物,可正面描寫,精選最能突出人物個性的事例、細節;可側面烘托,精選其周圍人物對他的評價來映襯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可反面對照,通過次要人物與主要人物言行對比,突出其個性風采。寫議論文,擺事實講道理時,可運用正反對比突顯、同類并舉強調、面上概括數例與點上個別舉例相結合、類比引申、比喻闡釋等多種技巧來組織論據,以增強論證的說服力。使用一組同類事實論據,應遵循一定的邏輯順序,力求舉例有條不紊。
三、具有布局謀篇。安排文章結構的能力
文章結構指的是文章中組織材料和編排內容的具體形式。它就好比是一篇文章的骨架,沒有它,各種材料就猶如一團亂麻,不能形成一篇文章,主題也無從揭示。文章的結構主要包括標題、開頭、主體和結尾。
(一)擬寫標題
“題好文一半。”好的標題往往是傳達文章主旨、內容和意蘊的“眼睛”,它可以為文章畫龍點睛,增添色彩,從而誘人閱讀。標題的形式要求有:文題相符、簡潔醒目、明確具體、新穎別致。擬寫標題的基本方法有:
1.點事實。“事實”指事情的實際情況,實有的事情。點事實,就是把材料中反映的某一事件或問題簡單概括出來做為標題,也可以直接引用材料中的原話做標題。需要注意的是,題目中所涉及的事件或問題,一般是材料中的一個點或一個面。這個點或面往往最能反映材料中心,最具有代表性,能夠激起作者的強烈感情。如《我的老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2.點論題。論題往往是在材料中提煉概括出的材料的共同主題。點論題也就是說標題告訴讀者該文的議論范圍。其特點為標題中含有“說…‘談…‘論…‘講”“議”等詞語。如《談微博時代的網絡問政》《談誠信》。
3.點論點。中心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的問題最基本的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觀點,是全部分論點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中心論點是議論文的靈魂。用中心論點做標題,可以鮮明的告訴讀者作者的見解和觀點,即作者贊成什么,反對什么都可以一目了然。此種標題多用判斷句或陳述句形式表達。點論點是寫作題目擬定最常用、最推崇的一種擬題方法。
在準確擬定題目的基礎上,通過引用名言、巧用修辭等方法對題目進行優化,盡量使題目新穎靈活,用個性化特點吸引讀者眼球。優化題目的方法有:
(1)引用法
引用法,是指在擬定標題時,由于其論述的主題或范圍與某些名言警句、成語典故、古詩文句、影視片名、歌曲名等意思相吻合,直接把他們引過來做標題的一種擬題方法。
①引用名言警句
【示例】《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②引用成語典故
【示例】《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③引用古詩文
【示例】《言必信行必果》
④引用影視片名
【示例】《陽光總在風雨后》
(2)修辭法
修辭法是指采用一定的修辭格進行擬題的一種方法。在現代漢語中,大約有21種修辭格,比較常用的有:比喻、比擬、借代、對偶、排比、對比、夸張、反語、設問、反問、頂真、反復,共12種。題目擬定常用的辭格為以下幾種:
①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繪事物或說明道理的一種辭格。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幫人加深體會;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讓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東西形象化,給人鮮明的印象。用比喻辭格擬題,可以使標題生動、形象、新穎。
【示例】《創新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石》
②借代,指不直說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稱,借同它密切相關的名稱去代替。如用“紅領巾”代替少先隊員。借代與比喻不同,借代重在事物的相關性,也就是利用客觀事物之間的種種關系巧妙地形成一種語言上的藝術換名,而比喻重在事物之間的相似性。采用借代辭格擬題,可以使題目形象突出、特點鮮明。
【示例】《對“五道杠”少年不妨多些寬容》《“范跑跑”跑掉了良心》等。
③雙關,是利用語音或語義條件,有意使語句同時關顧表面和內里兩種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種辭格。恰當地運用雙關,一方面可使題目幽默,饒有風趣;另一方面也能適應某種特殊語境的需要,使表達含蓄曲折、生動活潑,以增強題目的表現力。
【示例】《填鴨添壓》《因材施教還是因“財”施教》《教育部門合作有“形”更要有“行”》等。
④對偶,結構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數相等、意義上密切相連的兩個短語或句子,對稱地排列,這種辭格叫對偶。對偶從形式上看,音節整齊勻稱,節律感強;從內容上看,凝練集中,概括力強。
【示例】《嚴中有愛愛中要嚴》《營造溫情氛圍呵護學生自尊》《夯實知識基礎培養實踐能力》《“搶”人才不易“聚”人才更難》等。
⑤其他,作文題目擬定有時也用反問、比擬、反語、夸張等辭格來擬定。
【示例】反問:《近朱者必赤?》
反語:《教語文要學會“偷懶”》
(二)記敘文寫作規范
1.開頭
開頭是文章結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人把文章開頭稱為“鳳頭”,就是說文章的開頭要小巧、亮麗、引人注目,給人以先聲奪人之感。尤其是考場作文,倘若能別開生面地開頭,給閱卷老師耳目一新之感,就能調動老師的評閱積極性,往往也會因這個好開端使作文上升一個檔次。記敘文開頭方法有多種,易于操作及掌握的方法有直入主題式、設置懸念式、描寫抒情式等。
(1)直入主題式。即文章開篇點題,或點明題目,或點及中心,使文章不拖泥帶水,不轉彎抹角,單刀直入,是作文開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如魏巍的《我的老師》是這樣開頭的:“最使我難忘的,是我小學時候的女老師蔡老師。現在回想起來,她那時只有十八九歲,是一個溫柔美麗的人”。直接敘述最難忘的老師是蔡老師。如朱自清的《背影》是這樣開頭的:“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我”思念父親,最難忘懷他的背影,它凝聚著父子間深厚、真摯的愛。
(2)設置懸念式。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賣關子。“欲說還休”,巧妙地埋下伏筆,設下懸念,激發人們的興趣和思考,吸引讀者迫不及待地揭開謎底,引人人勝。比如何為的《第二次考試》:“著名的聲樂專家蘇林教授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這次參加考試的二百多名合唱訓練班學生中間,有一個二十歲的女生陳伊玲,初試時的成績十分優異:聲樂、視唱、練耳和樂理等課目都列入優等,尤其是她的音色美麗和音域寬廣令人贊嘆。而復試時卻使人大失所望。蘇林教授一生桃李滿天下,他的學生中間不少是有國際聲譽的,但這樣年輕而又有才華的學生卻還是第一個,這樣的事情也還是第一次碰到。”本文的開頭用一個故事設置懸念,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考生在寫作過程中可以用故事、案例、問題等設置懸念,進行開頭寫作。
(3)描寫抒情式。用幾句恰當的議論抒情做文章的開頭,或感染讀者,或點明主旨領起下文。這類開頭多運用于謳歌、緬懷類主題的文章,好處是因情深意濃、感情真摯,引起讀者思想感情的共鳴。如文章《心思系著兩個故事》的開頭:“近來,心頭常莫名其妙地懊惱。恨不得離開爸爸媽媽,甩開同學,一個人跑到荒野外,光著足,躺在草地上,聞泥土的氣息,看天邊掛起第一顆星星,什么也不想,抒出積于心中的悶氣、濁氣,把城市氣一股腦兒吐個干干凈凈。或者,一任想象馳騁,讓夢回故鄉,與高山流水為伴,與鳥兒們為伍。”此開頭文筆委婉生動,引起讀者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鳴。考生在寫作過程中可以挖掘生活經歷、利用文學詩句作為開頭,既能體現文采又具有感染力。
2.主體部分
記敘文的結構布局可以按照時序順進式、平列展開式、對比映照式、穿插回放式排列。
(1)時序順進式
即選取生活流程中的某一片斷按時序進程進行描寫,其內容層次依次相連,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或情節。其模式如下:
開頭(引出話題)一作文主體(時間順序敘述人或事物)一結尾(抒情、議論)
(2)平列展開式
選取不同主體、不同場景的片斷或將同一內容的幾個側面在同一層面上平列展開,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其基本模式是:
材料①
開頭(引出話題)一作文主體一結尾(抒情、議論)
材料②
【示例】
我夢中的小屋(節選)
山上,飄逸的云朵,婆娑的樹木,瑰麗的花朵,奇崛的巖石,每一處都是一幅美麗的風景。
屋前,幾株梅,幾枝蘭幽幽地開花;屋后,挺直的松,蒼翠的竹在風中搖曳,地上的青苔也仿佛跟著搖曳了起來。
遠處,蒼翠的青山蒙著一層淡淡的薄紗,極力想掩飾住自己的那份綠,可是怎么遮擋得住呢?連空氣中都似乎可以嗅到“綠色”的味道,蒼翠欲滴是它最好的寫照啊!
【點評】上面三段文字在寫“我夢中的小屋”時就采用了“空間轉移式”的結構:分別寫了“山上…‘屋前”及“遠處”的優美景色,大大拓展了“我夢中的小屋”的內涵,而觀察思路由上(山上)而下(山下)、由近(屋前)而遠(遠處),又確實使文章脈絡異常分明起來。
(3)對比映照式
選取有顯著差異的兩組內容(可以是相反或相對的兩個事物,也可以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進行反襯式組合。其基本模式為:
正面材料
開頭(引出話題)一作文主體一結尾(抒情、議論)
反面材料
(4)穿插回放式
即利用思維可以超越時空的特點,以某一物象為線索,將描寫的內容通過插入、回憶、倒放等方式串聯組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操作的關鍵是選好串聯的物象,并圍繞一個中心截取生活中的材料。
其模式為:
開頭(提出話題,引出材料①)一發展(引出材料②)一結尾(抒情、議論)
3.結尾
李漁曾說:“終篇之際,當以媚語攝魂,使之執筆留連,若難遽別”。所謂“媚語”,即富有文采、意蘊深刻的語言。有文采的結尾,耐人尋味,會讓評卷老師愛不釋手。收尾要做到有利于揭示文章的主題,有利于文章的結構,要做到詞雖盡而意無窮,就像欣賞一首絕妙的樂章,一曲終了,余音仍在耳畔回蕩、繚繞。記敘文的結尾,應該簡潔明了,有感染力,講究語結而意不結,給讀者留有回味和思考的余地。可操作性較強的記敘文結尾方法有畫龍點睛法、首尾呼應法、抒情議論法等。
(1)畫龍點睛法
這種結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結束時,以全文的內容為依托,運用簡潔的語言,把主題思想明確地表達出來,或者在全文即將煞尾時,把寫作意旨交待清楚。如《棗核》的結尾:“改了國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么依戀故土的。”
(2)首尾呼應法
結尾與開頭要相呼應,寫出既呼應開頭,又不簡單重復的語句,這種結尾方式是各類文章極常見的收束方法。這種收束方法能喚起讀者心靈上的美感,產生一種首尾呼應,渾然一體的感覺。如郭沫若先生的《白鷺》一文開頭就說:“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結尾又說:“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白鷺是詩”這是一不尋常的比喻,特別是結尾具體化為“散文詩”,突出了白鷺的平凡而美好、樸素而高沽的特點,贊頌了白鷺的美。
(3)抒情議論法
用抒情議論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夠表達作者心中的情緒,激起讀者情感的波瀾,引起讀者的共鳴,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抒情議論式結尾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所以采取這種方式結尾比較自由,好的“抒情議論”式結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給讀者以真實感、充足感。如魯迅的《故鄉》:“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三)議論文寫作規范
1.開頭
議論文的開頭應該表達三層含義:表達、說明、闡釋中心論點的本意義、重要性;闡釋、說明中心論點的作用;表明作者的態度。只有在開頭表明了中心論點的重要性,論證的必要性,自己對中心論點的態度,才能真正把議論文開頭的內容要求把握準確。根據議論文寫作特點,具有可操作性的議論文開頭方法有設問式、排比式、引言式等。
(1)設問式
在提出觀點之前,先設置一個反面觀點,通過對其簡要批駁,順其自然地得出文章中心,或者在文章開頭提出疑問,在文章寫作中慢慢回答開頭的疑問。如《寬以待生》:“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成人都經常犯錯,更何況是身心發展不成熟的孩子。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孩子的錯誤?是聲嘶力竭的責罵,還是喋喋不休的數落?其實面對孩子,最重要的是寬容。教育需要寬容,寬容讓教育更有溫情,寬容給孩子帶來心底的溫暖。”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出答案,給出論點。其特點是明知故問,自問自答,作用是能引起注意,引發思考,吸引讀者的興趣繼續讀下去。
(2)排比式
借助一系列與觀點一致的語句、事例構成排比,進而水到渠成的開頭。如此,開篇即可讓讀者感到一股迎面而來的不可遏止的氣勢。如《寬以待生》:“寬容,猶如黑夜里的一盞明燈,點亮征程;寬容,猶如嚴冬里的一縷陽光,溫暖人心;寬容,猶如迷途中的一只手,指引方向……教育正是有了寬容才變的更加貼心和有效。所以,教師要多給學生一點愛,用寬容的心去教育學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運用字數結構相等的語句,或三個及以上的事例進行排列,使文章開頭既文采斐然又觀點突出,具有非常強烈的吸引力,使讀者津津有味的閱讀下去。
(3)引言式
在闡述觀點之前,先采用一句與中心觀點一致的哲理警句、名人名言作為引子。如此,文章中心觀點的得出就會有理有據、恰到好處。如《責任》,“自古以來,多少仁義之士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職責,為天下之危而憂,乃至灑熱血以扶大廈。岳飛,從小把‘精忠報國’四字刻在背上,以用來時刻警醒自己;文天祥,面對敵國的侮辱和虐待誓死不屈,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光輝;楊靖宇,不屈服于日寇的淫威,死時肚里只有棉絮和草根。作為新時期的社會公民,我們不需要拋頭顱,灑熱血,但份內的職責應牢記心間,并身體力行之。”同樣是“責任”這一主題,通過引用名言警句增加文章亮點,體現作者的理論功底、文學素養。
2.主體部分
議論文的結構以形式分類,一般是“總論——分論——總論”式,先提出論點,而后從幾個方面闡述,最后總結歸納。以內容分類,一般是以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三個環節組成。邏輯關系上,常用的有遞進式、并列式。
(I)結構布局
①遞進式
將中心論點分解成幾個分論點,分論點之間的關系是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或者是由此及彼、由近及遠、由易到難、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層間可用諸如“不僅……而且………“……況且”等關聯詞語過渡,同時又以此反映層次間遞進的關系。
②并列式
并列結構是從不同的側面橫向展開分解中心論點,分論點之間是并列關系。
(2)論證方法
①舉例論證
舉例論證,是指運用典型事例來證明論點的方法,通常是通過列舉典型事例,具體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增強論證的效果。例如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中用了舉例論證的方法:“譬如罷,我們之中的一個窮青年,因為祖上的陰功(姑且讓我這么說說罷),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問他是騙來的,搶來的,或合法繼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換來的。那么,怎么辦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但是,如果反對這宅子的舊主人,怕給他的東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進門,是孱頭;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燒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則是昏蛋。不過因為原是羨慕這宅子的舊主人的,而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進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那當然更是廢物。‘拿來主義’者是全不這樣的。”魯迅先生在文中舉了一個“窮青年”的例子,來論證國人的思想中“拿來主義”的幾種表現,從反面說明“拿來主義”在中國的現狀。
②引用論證
引用論證也叫“引證”,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觀點等作為論據,引經據典地分析問題、說明道理,增強說服力。引用論證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話的出處,一種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話是誰說的或出處。引用論證方法多變,比較靈活。通常引用的句子后帶有作者的解釋,例如吳晗的《談骨氣》中用了引用論證的方法:“戰國時代的孟子,有幾句很好的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意思是說,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武力威脅不了,這就是所謂大丈夫。大丈夫的這種種行為,表現出了英雄氣概,我們今天就叫做有骨氣。”作者引用了孟子的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來論證總論點“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③道理論證
道理論證是指在議論文中用自己的語言通過講道理的方式來解釋論點。例如培根在《談讀書》中用自己對讀書的見解來證明讀書的意義:“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一如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之運動除之。滾球利睪腎,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腸胃,騎術利頭腦,諸如此類。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讀數學,蓋演算須全神貫注,稍有分散即須重演;如不能辨異,可令讀經院哲學,蓋此輩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闡證另一物,可令讀律師之案卷。如此頭腦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藥可醫。”作者在文中先從各個學科的角度來解釋讀書的重要性,讀書對人的“才智…‘身體…‘智力”都有積極意義,同時又在自己的解釋中體現出各個學科的特點。
④對比論證
對比論證是一種常用的、有說服力的論證方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質在對比中最容易顯露出來,特別是正反相互對立的事物的比較,具有極大的鮮明性,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經過對比,正確的論點更加穩固。例如茍子的《勸學》中用對比的方法來論證:“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茍子在文中用“蚓”與“蟹”的對比來論證總論點“學不可以已”。
3.結尾
議論文的結尾是延伸文意、收束全文的關鍵,是對論點的充分顯示和升華,也是衡量考生寫作水平的標尺。好的結尾必然使文章整體結構更加嚴謹自然、完整統一,使文章的內容和主旨更加深刻、鮮明。因此,精心設計結尾十分重要,切不能掉以輕心。議論文結尾方法可以采用總結全文和展望未來兩種方式。
(1)總結全文
總結全文,再現中心論點。在結尾常見字眼有“總之”、“總而言之”、“因此”等表示結束性的詞語。如《因材施教》的結尾:“因材施教,發揮學生最大的優勢,最大限度挖掘學生潛能,需要教師善于發現長處并放在合適的位置上,平等地對待每位學生,靈活設計教學方法。只有因材施教,學生才能更好地發展自我,快樂的長大成人,最終實現人生價值。”
(2)展望未來
即用形象或哲理性的語言闡述自己的見解,發表評議,警戒世人。不僅文采斐然,而且給人以啟迪,引人深思。如文章《寬以待生》的結尾:“教師的胸懷應是最博大的,因為心中承載著滿滿的愛。因為愛,所以寬容;因為寬容,所以博愛。寬容是一種教育的智慧,是化解矛盾的鑰匙,但寬容也要講原則。讓我們少一分責備,多一分寬容,用寬容的魅力照亮孩子幼小的心靈,成就他非凡的人生!”用質樸的語言闡述教師的職責,體現教師對學生的愛,給人以希望,使文章結尾優美生動,發人省醒。
四、語言表達準確、鮮明、生動,能夠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增強表達效果
1.準確:即用詞恰當,表意明確
準確是對語言運用質量上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它要求用詞能完全表達概念的內涵,切合語境與對象,涉及運用詞語、選擇句式、選擇語氣等方面的要求。
準確用詞要注意幾個“符合”:
(1)符合情境
選擇詞語要注意情境的制約,寫作中使用的詞語都處在全篇或上下文的具體語境中,只有根據特定語境選擇恰當的詞語才能準確地表達意思,同樣的詞語用于不同的語境效果迥然不同。
(2)造句通順
組句應依照一定語言的語法、邏輯規則進行,否則會出現語病。應注意以下幾點:句子結構要完整,詞語搭配要穩妥,正確使用關聯詞語。
(3)符合對象
仔細辨析同義詞的基本意義和附加意義(包括風格、色彩和用法等)的同中之異,這有助于恰如其分地敘事寫景、表情達意、釋物明理。
2.鮮明:意圖清晰,態度明確
鮮明,是語言運用的原則之一,具體指的是遣詞造句語意明確,條理清楚,能夠把事物的性質、狀態以及事物之間的復雜關系清晰地告訴讀者,給人以清晰的印象。表達時要色彩(感情色彩、事物的形象色彩)分明,觀點明確。
(1)恰當選用詞語
在通常情況下,盡量不要使用表意模糊的詞語來表情達意。盡可能少用“可能”、“大概”、“也許”、“左右”等不確定的詞來表明態度與觀點。多使用“堅決反對”、“完全錯誤”、“決不能這樣”等詞語來表明自己所持的鮮明態度。選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詞語時,要關注整個語境,根據在表達時的不同態度和感情,選擇詞義的褒貶。
(2)恰當選用句式
可用肯定的語氣來表明觀點,還可以選用雙重否定或反問句式來加強語氣,使自己觀點的表明更加鮮明而強烈。注意整句與散句的使用。整句形式整齊,聲音和諧,氣勢貫通,意義鮮明,適合于表達豐富的感情,能給人以深刻而鮮明的印象。
3.生動:語言講究,表現力強
生動是就表達效果來說的,它要求用語具體形象,注意煉字煉詞和修辭手法的運用,以及運用靈活的句式等。生動的語言不但具體形象,活潑多變,有聲有色,而且感情充沛,散發著生命的活力。具體來說,要想語言生動,須做到以下幾點:
(1)要使用描繪性的詞語和具體形象的寫法描繪性詞語繪聲繪色,富有動感,用在合適的地方便顯得生動活潑。
具體形象的表達能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使抽象的東西鮮活起來。
(2)多用貼切的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格要特別重視比喻的使用,因為它的主要功用就是把抽象的對象具體化、形象化;而擬人的功用是使無生命的對象仿佛充滿了生機和感情,也使它生動起來。
4.巧用修辭。體現文采
(1)巧用比喻——-妙筆生花
如比喻“死亡”,司馬遷《史記》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比喻“婚姻”,錢鐘書《圍城》說:“婚姻就像圍城,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
(2)巧用排比——文采斐然
如諺語“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一生之計在于勤。”朱自清《匆匆》:“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3)巧用比擬—一情感細膩,生動形象分為擬人和擬物。擬人:把物當做人寫,賦予物以人的動作、行為、思想、感情、活動,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
擬物: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即把甲事物當成乙事物來寫。
(4)運用夸張——增加表現美
【示例】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5)巧用設問——引人注意,巧用反問——強調情感
設問:如魯迅《生命的路》:“什么是路?就是從沒有路的地方踏出來的,從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誰是最可愛的人呢?我們的戰士,我覺得他們是最可愛的人。”毛澤東《抗日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蔣介石總是要強迫人民接受戰爭,他左手拿著刀,右手也拿著刀。我們就按照他的辦法,也拿起刀來。這是經過調查研究以后才找到的辦法。這個調查研究很重要。看到人家手里拿著東西了,我們就要調查一下。他手里拿的是什么?是刀。刀有什么用處?可以殺人。他要拿刀殺誰?要殺人民。”為了引起別人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自問自答。設問除了能引起注意外,還能啟發讀者思考。
反問:如瞿秋白《亂彈?吉訶德的時代》:“你或者要說:這幾萬萬人差不多都不讀書。那么,我反問你一句:你看不看見小茶館里有人在聽書?”聞一多《最后一次講演》:“歷史上沒有一個反人民的勢力不被人民毀滅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嗎?”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以加重語氣。
(6)運用對比——突現主題
把兩類不同的事物放在一塊比較,易得出結論,便于了解。如《管子?牧民篇》:“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諸葛亮《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如描寫學生的讀書情況:“現在的學生對讀書的態度差別很大。有的學生,認識明確,目標清楚,學習努力,成績優良;有的學生,認識模糊,沒有目標,學習沒勁,成績很差。”
(7)運用雙關——巧妙機智
如《紅樓夢》中:“將那三春看破,桃紅柳綠待如何?把這韶華打滅,覓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內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道是無晴卻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內含感情的“情”。曲波《林海雪原》:“可是匪徒們走上這十幾里的大山背,他沒想到包馬蹄的破麻袋片全被踏爛掉在路上,露出了他們的馬腳。…“露出了他們的馬腳”實指露出了匪徒們的破綻。
移動端訪問:2016中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要點串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