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寫好一篇完整的教案呢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9-26
221

環節二(基本部分)
讓幼兒過橋并提問你是怎么過橋的,了解幼兒已有經驗及其是否能用語言表達,教師在這一環節中有意識地按幼兒說的把語言完整化,兒歌化。再用一個小故事引起幼兒觀看課件的興趣,同時完整地欣賞兒歌,在幼兒心里留下一個完整的印象。在逐一欣賞小動物過橋時分句欣賞兒歌,讓每一句兒歌與相應的動物相匹配,加深印象并適時地把一動物過橋的動態用兒歌的語言表述出來,為之后的完整學念兒歌打好基礎。這兩個環節的設計其實都在為幼兒學習兒歌服務,都是圍繞過橋的主題在展開活動,把幼兒的原有經驗逐步提升為兒歌語言。讓幼兒學小動物過橋,體驗小動物過橋時的心情、動作。因為這時候,孩子們看了動物過橋,學了兒歌,已經躍躍欲試地很想自己動一動了,這一環節的設計既滿足了幼兒想動的欲望,其實也是發展了孩子的身體動作,給整個活動增添了趣味性。跳舞慶祝過橋成功,給幼兒一個渲泄快樂的平臺,讓幼兒體驗快樂,感覺快樂,分享快樂。環節四(結束部分)
在這時設計一個仿編的環節,是因為孩子們已經有了較為豐富的感性經驗,兒歌的語言也已經比較熟悉。我自己用一些動物的小圖片來啟發幼兒思考、模仿,是給幼兒一個學習的延續,讓他就兒歌以外的小動物是如何過橋這一問題去思考,去模仿該動物的動態、動作。并把這一事件編成兒歌,用兒歌的語言來表述出來。
環節五(延伸活動)
最后一個環節我以小青蛙的話提醒“小動物”回家來結束本次活動,這與開始的帶“小動物”們出來玩相呼應,使整個活動給人以一種完整的有始有終的感覺。
在活動的最后,我們很容易犯一個低級錯誤,即認為反正課已經完了,趕緊收場了事,殊不知這樣做很容易造成頭重腳輕、牛頭蛇尾的感覺,所以在最后的環節也一定要從容不迫、有始有終,最好能與開場相呼應,使整個活動有圓滿的感覺。而且在整個活動設計中要有一條主線貫穿始終,使整節課條理清晰。
在每一個活動中都有一個學習、鞏固、提升、遷移的過程。一節好課上完了也不應該是嘎然而止,而應該是余味無窮,意猶未盡。
四、教具的準備
教具是為教學服務,所以宜精不宜多,宜巧不宜花,每一件教具都要用在刀刃上。教具的設計和準備即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更要考慮課的需要。教具的份量要足,但不要多了,多了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教具的制作要精巧,但不要花俏。可以利用現成的實物,也可以利用廢舊物品制作,但絕不可粗制濫造,以免給人造成不負責任的感覺。但也不必太多花俏,既浪費時間,又容易分散幼兒的注意力,甚至有時候會中看不中用。
在寫教案時只要把本課有關的教具寫清楚就好了,當然,教案里寫到的準備并不單單只是教具的準備,還包括幼兒的知識準備。
五、 教案的版塊
一個完整的活動設計包含七個版塊
1、活動時間(右上角注明本節活動要在那天來上)
2、活動名稱
3、活動目標
4、活動準備
5、活動過程(開始、基本、結束)
6、活動延伸
7、活動反思(進行完本節課的感受或是有哪些沒達到的預期的效果,以便下節課更加的完善)
應該來說寫好一篇教案對于老教師來說從來都不是件難事,因為他們基本上在多年的教學中將上述的各個要點融會貫通,同時又加入自己的理解有所創新,這樣才寫出了好教案。
移動端訪問:怎樣才能寫好一篇完整的教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