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資格證考點:感覺和知覺的發展規律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20-01-07
1576

在幼兒教師資格證考試中,科目二《保教知識與能力》的感覺和知覺的發展規律是一個很重要的知識點,需要同學們在備考時很好的掌握。今天小編給同學們總結了該方面的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備考的同學們更好的備考教師資格證考試。
一、感覺的規律(感受性變化的規律)
1. 感覺的適應
同一感受器,由于刺激物的持續作用,從而使感受性(感覺能力)提高或降低的現象。(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皮膚覺等都會發生適應現象)
暗適應:初入暗室時看不到東西,在弱刺激影響下,一會就能看到東西了,這時的感受性 提高了。
明適應:從暗環境進入亮處,起初兩眼發眩,看不清東西,過幾秒鐘,才能分辨周圍情況,這時的感受性 下降了。
2. 對比現象
分析器的各種感覺會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作感覺的對比。感覺的對比分為先后對比和同時對比兩種。
同時對比:灰色的圖形,放在白色的背景上,就顯得比較暗一些,而放在黑色的背景上就顯得亮一些。
先后對比:先后對比是同一感受器所產生的前一感覺和后一感覺之間的相互作用。
吃過甜食后再吃蘋果,會感到蘋果發酸,吃過藥后,再吃糖,糖更甜等。
3. 聯覺
一種感覺引起另一種感覺的心理現象。
看到粉色覺得溫暖,看到藍色覺得清涼;鋸金屬的尖聲會產生蟻走感覺。
弱的聽覺刺激可提高視覺的感受性;柔和的音樂可以減輕牙科手術病人的疼痛。
4. 感覺的補償作用
某種感覺缺失后由其他感覺加以彌補的現象。比如盲人的聽力一般都特別靈敏。
二、知覺的特性
1. 知覺的選擇性。
知覺的選擇性是指人受自己的需要和興趣等因素的影響,有意或無意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為知覺對象而把其他事物作為背景的現象。
2. 知覺的理解性。
在知覺過程中,人對于知覺的對象總是以自己的過去經驗予以解釋,并用此來把它標志出來,這就是知覺的理解性。不同的知識經驗背景和理解力會影響人對同一客觀事物的知覺。
3. 知覺的整體性。
知覺的對象有不同的屬性、由不同的部分組成,但是人并不把知覺的對象感知為個別的孤立部分,而總是把它知覺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這就是知覺的整體性。
4. 知覺的恒常性。
知覺的恒常性是指當知覺的條件在一定范圍內改變了的時候,知覺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對不變。常見的知覺恒常性有大小恒常性、形狀直覺性、顏色恒常性,性別恒常等。
三、感知覺規律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
(一)感覺現象與幼兒活動
1. 感覺適應
2. 感覺的對比
3. 不同感覺的相互作用
(二)知覺對象和背景的關系與幼兒活動
1. 對象與背景的差別
2. 對象的活動性
3. 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組合(相鄰性原則)
4. 教師的語言與直觀材料結合
以上就是小編給同學們總結的關于幼兒教師資格證的感覺和知覺的發展規律知識點,同學們都趕緊的學習起來吧,爭取讓自己在3月份的筆試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移動端訪問:幼兒教師資格證考點:感覺和知覺的發展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