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資格證《保教知識與能力》核心考點:嬰幼兒發展的特點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9-09-17
1098

在幼兒教師資格證考試中,科目二《保教知識與能力》的嬰幼兒發展的特點是一個很重要的知識點,需要同學們在備考時很好的掌握。今天小編給同學們總結了該方面的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備考的同學們更好的備考教師資格證考試。
1. 發展具有方向性和順序性
嬰幼兒的心理發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順序,既不能逾越,也不會逆向發展,按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固定順序進行。
正常情況下,兒童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順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會逆向發展,按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進行。如個體動作的發展,遵循自上而下、由軀體中心向外圍、從粗動作到細動作的發展規律,這些規律可概括為動作發展的頭尾律、遠近律和大小律,體現在每個兒童身上。
兒童體內各大系統成熟的順序是:神經系統、運動系統、生殖系統;大腦各區成熟的順序是:枕葉、顳葉、頂葉、額葉;腦細胞發育的順序是:軸突、樹突、軸突的髓鞘化。
這種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在某種程度上體現出基因型在環境的影響下不斷把遺傳程序編制顯現出來的過程。
2. 發展具有連續性和階段性
連續性指嬰幼兒的心理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階段性是指兒童發展的各個不同年齡階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的心理特征。
和其他事物一樣,兒童心理的發展也是一個不斷的矛盾運動過程,是一個不斷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
兒童心理發展的連續性表現在:先前的較低級的發展是后來較高級的發展的前提。兒童心理時刻都在發生量的變化,隨著量變的積累,到了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質變”,從而使兒童心理發展呈現出“階段性”。
兒童心理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不是絕對對立的,而是辯證統一的。兒童心理發展一般采取漸變的形式,在原有的質的特征占主要地位時,已經開始出現新的特征的萌芽,而當新的特征占主要地位之后,往往仍有舊的特征的表現,發展之間一般不出現突然的中斷,階段之間具有交叉性。
3. 發展具有不平衡性
嬰幼兒心理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發展,具有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心理過程,具有不同的發展速度;不同的兒童,具有不同的心理發展速度。
人的發展不是等速的,學前期和青春期是發展的兩大加速期。在學前期的不同時間內,兒童的發展速度也不同。兒童年齡越小,發展的速度就越快,這是學前期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
關鍵期和危機期就是發展不平衡的表現。關鍵期也叫敏感期或者臨界期,指的是兒童各種心理機能的發展有一個最佳年齡段。如果在這個最佳年齡段為兒童提供適當的條件,就會有效促進這方面的發展,如果錯過了這一時期,將來就很難彌補。
危機期是指兒童在某些特定的年齡時期,兒童心理常常發生紊亂,表現出各種否定和抗拒的行為,如有人認為3歲、7歲、11~12歲是發展的危機年齡。
另外,學前兒童心理活動各個方面的發展也不平衡。比如,感知覺在出生后發展迅速,而思維的發生則要經過相當長的孕育過程。
不同個體在心理發展過程中,心理機制、運動系統的活動能力、感覺和知覺的靈敏度、智力、知識范圍、學習成績、興趣、態度,以及其他種種不同的心理特征,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差異性。
4. 發展具有個別差異性
對于每個兒童而言,其發展的速度、發展的優勢領域、最終達到的發展水平等都是不同的。
個別差異性是指在兒童發展具有整體共同特征的前提下,每個兒童的身心發展,在表現形式、內容和水平方面,都具有獨特之處。這種表現在個體發展方面的差異性,來源于個體遺傳素質和生活環境的差別。
例如,相同年齡的兒童,在身高方面有明顯的高矮之分;注意力的持久性、知覺的廣度也有明顯差異。
兒童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的個別差異性,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物因素的影響,但更多的還是受環境和教育的影響。而且環境和教育還能對遺傳素質的優勢與不足起到一定發揮與彌補作用。這一特征也是實行因材施教、“長善救失”教育原則的基礎。
以上這四種規律性的特點,從總體上概括了兒童身心發展過程中的本質性的表現。
這些規律反映出一些更為深刻的內容:
兒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
每一年齡階段兒童發展水平、特點的充分實現,將有助于其后的發展,否則兒童在下一階段的發展將會受到一定阻礙;
兒童的身心發展歸根結底是兒童個體的發展,尊重和順應兒童個體發展的差異性,是促進兒童整體發展水平的豐富性的根本道路。
以上就是小編給同學們總結的關于幼兒教師資格證的嬰幼兒發展的特點知識點,同學們都趕緊的學習起來吧,爭取讓自己在11月份的考試中取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