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資格證考試綜合素質(zhì)考試復(fù)習資料4.1文化常識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4-02-11
422

【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農(nóng)歷以正月、二、三月為春季,分別稱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為夏季,分別稱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類推。歐陽修《醉翁亭記》:“風霜高潔,大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社日】古代農(nóng)民祭祖土地神的節(jié)日,在春分前后。《永遇樂》:“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祖土地神的鼓聲。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稱。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干支紀法”。
【紀年法】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
(1)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shù)來紀年。
(2)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后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號紀年。如《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等。
(3)干支紀年法。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
(4)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后。
【紀月法】我國古代紀月法主要有三種:
(1)序數(shù)紀月法。
(2)地支紀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庾信《衷江南賦》:“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農(nóng)歷十月。
(3)時節(jié)。紀月法。
【紀日法】我國古代紀日法主要有四種:
(1)序數(shù)紀日法。如《梅花嶺記》:“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項脊軒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墻”。“三五”指農(nóng)歷十五13。《(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
(2)干支紀13法。如《彀之戰(zhàn)》:“夏四月辛巳,敗秦軍于肴。”“四月辛巳,,指農(nóng)歷四月十三日;《石鐘山記》:“元豐七年六月丁丑”,即農(nóng)歷六月九日;《登泰山記》:“是月丁未”,指這個月的十八日。古人還單用天干或地支來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禮記·檀弓》:“子卯不樂”,“子卯”,代指惡日或忌日。
(3)月相紀日法。指用“朔、月出(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眥,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記》:“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與妻書》:“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后”。
【紀時法】
我國古代紀時法主要有兩種:
(1)天色紀時法。古人最初是根據(jù)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yu)中、日中、日呋(die)、晡(bu)時、日入、黃昏、人定。
(2)地支紀時法。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古天色紀時、地支紀時與今序數(shù)紀時對應(yīng)關(guān)系見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