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綜合素質文化素養考點歸納一:文化常識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6-14
271

第一章文化常識
考點歸納
1.具有一定的文化常識。
2.了解中外科技發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熟悉常見的幼兒科普讀物。
3.了解中外文學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尤其是常見的兒童文學作品。
重點提示
1.中國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
2.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3.年齡稱謂:
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指二至三歲的兒童
垂髫:指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
總角:指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豆蔻:指女子十三四歲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束發:指男子十五歲加冠:又稱"弱冠",指男子二十歲
而立:指男子三十歲不惑:指男子四十歲知命:又稱"知天命"、"半百",指男子五十歲
花甲:指六十歲古稀:指七十歲耄耋:指八九十歲期頤:一百歲
4.傳統節日:
春節:正月初一,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現今稱春節。放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
人曰:正月初七,主小孩。
元宵節:正月十五,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節習俗有賞花燈、吃元宵、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禱農事。
寒食:亦稱"禁煙節""冷節",清明前一、二日,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
清明:按農歷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歷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其習俗有掃墓、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插柳戴花等。
端午:五月初五,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驅"五毒"、賽龍舟等。
七夕:農歷七月初七,女子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中元:農歷七月十五,又叫"鬼節",祭祀鬼神。
中秋:農歷八月十五,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
重陽:農歷九月初九,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冬至:又叫"至日",節氣的起點。
臘日:臘月初八,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慶祝豐收的節日。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俗。佛教的臘八粥后也滲入臘日習俗。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全家團聚吃"年飯"、"守歲"、"庭燎"、放鞭炮等。
5.喜事簡稱:花燭之喜(結婚)、于歸之喜(出嫁)、喬遷之喜(遷居或升官)、弄璋之喜(生男孩)、弄瓦之喜(生女孩)、彌月之喜(孩子滿月)
6.古代婚嫁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7.三公:周立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秦、西漢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8.三省六部: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9.科舉考試: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緒三十一年廢止。其等級為:
院試:又稱"童試",縣級考試,童生參加,考上為"生員",即"秀才".
鄉試:又稱"秋闈",省級考試,生員參加,考上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
會試:又稱"春闈",國家級考試,舉人參加,考上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國家級考試,皇帝主考,貢士參加,考上為"進士".其中,第一名叫"狀元(鼎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連中三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
10.四書:《論語》、《中庸》、《大學》、《孟子》
11.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12.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13.《詩經》"六義"指:風、雅、頌、賦、比、興
14.四庫全書: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
15.四大名著:羅貫中《三國演義》、施耐庵《水滸傳》、吳承恩《西游記》、曹雪芹《紅樓夢》
16.四大神話故事:女媧補天、共工觸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17.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
18.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公、秦穆公、宋襄公
19.戰國七雄:趙、魏、韓、齊、秦、楚、燕
20.漢字四聲:平、上、去、入;現代則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移動端訪問:幼兒綜合素質文化素養考點歸納一:文化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