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最新考點詳解:3.1教師職業道德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6-08-15
335

(二)師德教育
1.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的作用
(1)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可以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加快教師隊伍建設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強調指出:“建設高 質量的教師隊伍,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保證。”努力提高教師的政治思想素質,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首要環節。要求教師熱愛黨、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就 必須通過職業道德教育,使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人生觀。具備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職業道德水平。
(2)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是促進兩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戰略舉措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辦教育,是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的立足點和基本前提。
由于市場經濟本身的競爭性、功利性等帶來的負面影響,使得一些教師產生講報酬、不講 質量;比學歷、不比能力;講個人利益多、講無私奉獻少;個人主義思想嚴重,缺乏事業心和責任心等消極現象,直接影響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教師形象,這就迫切要 求提高廣大教師的素質,大力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和職業道德教育。
另一方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項包含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系統工程,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必須協調發展。
黨的十六大報告強調: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 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必須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必須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師德和業務水平。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本身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勢必對全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產生巨大的示范效應和推動作用。從這層意義上講,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 育,全面提高教師素質,是推動教育事業發展,進而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舉措。
2.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的方法
(1)說理疏導法
說理疏導法是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的一種基本方法。運用這種方法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首 先,要以理服人;其次,要講究針對性,要根據教師的道德情況,針對不同類型、層次,因人而異地進行說理引導;再次?要尊重教師的人格,教育者要把教育對象 放在平等的位置上,發揚民主,以平等的態度進行雙向交流;最后,要講究說理疏導的藝術,教育者要運用生動、具體的語言去說理。要將教師道德理論講得深入淺 出,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說理疏導法包括講授、報告、談話、討論、辯論、閱讀書籍報刊等形式。
(2)榜樣教育法
榜樣教育法即用模范人物和先進典型的事跡對教師進行道德品質方面的教育,是一種實 際、生動、形象的教育方法。在榜樣教育中,要注意以下方面:首先.為教師樹的榜樣應是一個多種模式的榜樣群,而不是單一的模式,不僅包括古今中外教育界的 典范人物及其職業道德,還包括實踐中的典型事例;其次,為教師樹立的榜樣應有可接受性,只有全國的先進典型還不夠,應提供本地區、本單位的榜樣;最后,為 教師樹立的榜樣必須注重真實性,不要人為地拔高和神化榜樣,使人們看到他們確實有高尚的道德行為,說起來服氣,學起來愿意。
(3)對比教育法
對比教育法就是把各種不同事物的特點、屬性等進行比較,分清是非、把握事物本質的方 法。實施教師道德的對比教育,一般可采用“縱比”與“橫比”。“縱比”是把過去的教師道德和現在的教師道德加以比較,從中看出變化和發展規律,端正對現實 的認識;“橫比”是把同類的兩個事物加以比較,從中引出正確的認識。
(4)個別教育法
個別教育法是針對教師道德品質的差異性,用交心談心的方法,去解決教師道德問題的一 種方法。它是教育者聯系教師的情感,了解教師道德情況的基本方法。運用個別教育法應注意幾個方面:首先,要正視教師個性差異,注意因材施教,教育者的責任 是要盡量扶植教師個性中的積極因素,抑制個性中的消極因素,塑造優良道德品質。其次,要分析道德問題的特殊性,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最后,要注意進行職業道 德個別教育的藝術性。
(5)實踐鍛煉法
實踐鍛煉法是在教育者的指導下,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實踐活動,培養教師的 優良品德和行為習慣的方法。教師的職業道德教育不能局限于給教師傳授道德知識,必須引導他們參加實踐鍛煉。首先,實踐是教師樹立科學的道德觀,沿著正確方 向成長的必由之路;其次,從教育者那里獲得的教師職業道德的理論知識,只有通過教師親身實踐的體驗,才能轉化為理性認識,逐步轉化為處理問題的立場、觀點 和方法。
以上幾種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各有特點。又彼此聯系,共同構成師德教育方法體系。在對教師進行職業教育時,應注意從實際出發,善于綜合運用,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3.師德教育的方式與途徑
(1)職前教育中的師德教育
①通過大學的入學教育課強化教師的專業思想
目前,我國教師教育主要是由師范院校主導。師范院校在新牛入學之初就應該強化其熱愛和忠于人民教育事業的價值觀念,為教育事業樂于奉獻自己的人生觀等專業思想。教師思想教育實質就是師德教育的一種形式,它可以集中在開學之初的“入學教育課”進行。
②開設專門的師德教育課程
當前,我國大學教師教育課程主要開設了專業學科、社會文化、教育學科三個方面的課 程。體現師范性的課程主要是教育學科課程。這三門課程都側重于“如何教”,缺乏對教師職業道德的關注。但是,身為教師僅僅知道如何教書還不夠,還應懂得如 何育人,而這就需要具備高尚的師德,所以應該在大學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中增加專門的師德課程。
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師德教育
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多方面的內容,例如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教育、大學生思想 道德修養的教育、法律法規的教育等。教師在講解這些課程時,大多圍繞理論來進行,并沒有與師德教育聯系起來。其實,師德規范和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是有關聯 的,例如,2008年修訂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第一條中規定:“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自覺遵守教育法律法規.依法履行教師職責權利。”這一師德 規范可以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如在鄧小平理論課中講解國家方針與政策,與師德規范中“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聯系起來。
④在教育實習中加入師德教育內容
以前我國師范教育的實習時間為畢業前的一兩個學期,時間多為一個半月左右,實習內容 主要是聽課、上課。這種實習形式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評。之后很多大學對此進行了改革,但仍是針對“如何教”做出的調整,缺乏對師德教育的關注。實際上學生的 實習既要讓他們學習和鍛煉“教書”的
(2) 職后教育中的師德教育
①實踐
所謂實踐是指讓教師在工作職場中,通過踐行師德規范,進一步加深對師德規范的理解, 同時也讓師德規范變成是自己的一種信念化的規范,以此來達到提升自己的師德境界的目的。背誦了《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各項規范要求,顯然僅是一種低 層次的要求,很可能許多教師無法真正理解這些師德規范,無法內化為信念化的東西。只有在一定的教育工作場景中踐行道德規范,才可能收到實際效果。
②拜師
所渭拜師就是指通過師徒結對的途徑來提升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每所學校里一般都有一 些“名師”,他們往往既有較高的教學水平,也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和服眾的道德修養。學校應該充分利用這種資源,有意識地確立師徒學習制度,使得年輕教師在名 師的親身示范和悉心幫教下,獲得師德的成長。
③自我修養
A.反省
反省就是通過自我批評、自我解剖.以求達到自我否定、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目的。這 是教師加強和提升師德修養的較好途徑。教師可以采用寫反思日記的途徑來提升自己的師德。所謂反思日記,就是教師把教育情境中發生的事情、自己的所作所為以 及學生的反應等記錄下來,而后進行反思。教師一旦能夠進行反思,無疑將對自身的師德成長大有益處。
B.慎獨
慎獨是指在一人獨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堅守道德信念,自覺按照道德要求去行動、不做壞事。慎獨對于教師的師德修養具有特殊的意義。因為教師這一職業是在一人獨處的情況下進行的,如備課、批改作業等,缺乏監督性。能否做到慎獨,直接關系到教師勞動的質量。
4.新《規范》的亮點
教育部正式公布印發新修訂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之前在征求意見稿中引起廣泛關注和爭議的“保護學生安全”被正式列入新規范的第三條關愛學生中。與舊規范相比,新規范亮點頗多,包括明確提出中小學教師應保護學生安全、終身學習等。
(1)“保護學生安全”首次納入新規
此次修訂是根據近年來教育和教師工作的新形勢作出的更加科學和有針對性的修訂。值得 一提的是,“保護學生安全”被首次寫入了新規范第三條關愛學生中。寫入該內容是在明確“保護學生安全”是教師應遵守的職業精神。教育部前新聞發言人王旭明 表示,教育部早在2004年就啟動了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修訂工作,專門成立研究小組,由專家、教師及教育部官員組成。此次修訂是我國自1997年以來 對《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首次修訂,是根據近年來教育和教師工作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特點,在前期充分論證、廣泛征求意見、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進 行的。
(2)“終身學習”被單獨提出
在新規范中,“終身學習”被單獨提出。實際上,隨著社會形勢發展,中小學的課本也在不斷更新、查化,再也不像以前一成不變。同時,社會的進步也要求教師不斷轉變教育觀念,創新教學方法。如果想做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要終身學習。
本領,而且也應學習和鍛煉“育人”以及形成“人類靈魂丁程師”的師德觀念。
(三)《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解讀
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共七章二十二條,把對 班主任的配備與選聘、職責與任務、待遇與權力、培養與培訓、考核與獎懲都做了明確的規定,特別是在第一章《總則》里面,更是對班主任的概念作了詳細的界 定,也把班主任工作提到了一個顯著的地位:班主任是中小學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學生管理丁作的主要實施者,是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引領者,班主任要努力成為中 小學生的人生導師。班主任是中小學的重要崗位,從事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學教師的重要職責。教師擔任班主任期間應將班主任工作作為主業。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是 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重要體現。政府有關部門和學校應為班主任開展工作創造有利條件,保障其享有的待遇與權利。
《規定》出臺以后,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對其進行了解讀,表示該《規定》有4個亮點;
一是明確了班主任工作量,使班主任教師有更多的時間來做班主任工作。一直以來,.班 主任教師既要承擔與其他學科教師一樣的教學任務,還要負責繁重的班主任工作,使得班主任教師工作負擔過重。《規定》要求:“班主任工作量按當地教師標準課 時工作量的一半計入教師基本工作量。各地要合理安排班主任的課時工作量,確保班主任做好班級管理工作。”明確了班主任教師應當把授課和做班主任工作都作為 主業,要拿出一半的時間來做班主任工作,來關心每個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身心健康狀況及其他各方面的發展狀況。
二是提高了班主任經濟待遇,使班主任有更多的熱情來做班主任工作。長期以來,廣大中 小學班主任教師辛勤工作在育人第一線,而享受的班主任津貼一直是按照1979年教育部、財政部、國家勞動總局頒布的《關于普通中學和小學班主任津貼試行辦 法》(教計字[1979)489號)規定的標準。津貼標準低,已經遠不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自2009年起,國家實施義務教育學校績效T資制度。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教育部關于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的指導意見》,這次出臺的《規定》第十五條要求將“班主任津貼納入 績效T資管理。在績效工資分配中要向班主任傾斜。對于班主任承擔超課時T作量的,以超課時補貼發放班主任津貼。”
三是保證了班主任教育學生的權利,使班主任有更多的空間來做班主任工作。在強調尊重 學生、維護學生權利的今天,一些地方和學校也出現了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教師不敢管學生、不敢批評教育學生、放任學生的現象。新出臺的《規定》第十六條明確規 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中,有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保證和維護了班主任教育學生的合法權利,使班主任在教育學生過程中,在堅 持正面教育為主的同時,不再縮手縮腳,可以適當采取批評等方式教育和管理學生。
四是強調了班主任在學校中的重要地位,使班主任有更多的信心來做班主任工作。《規 定》從班主任的職業發展、職務晉升、參與學校管理、待遇保障、表彰獎勵等多個方面強調了班主任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充分體現了對班主任T作的尊重和認 可,對廣大班主任教師是一個極大的鼓舞和激勵。強調班主任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對于穩定班主任隊伍、促進班主任專業成長,鼓勵廣大班主任能長期、深 入、細致地開展班主任T作有著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