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師資格證《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核心考點:認知學習理論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9-09-27
993

在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中,科目二《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的認知學習理論是一個很重要的知識點,需要同學們在備考時很好的掌握。今天小編給同學們總結了該方面的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備考的同學們更好的備考教師資格證考試。
認為有機體獲得經驗的過程,不是在外部環境的支配下被動地形成刺激-反應聯結,而是通過積極主動的內部信息加工活動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
1、苛勒的完形-頓悟學習理論(格式塔學習理論)
完形-頓悟說的基本內容
(1)學習是通過頓悟過程實現的
(2)學習的實質是在主體內部構造完形(藍圖)
2、托爾曼的符號學習理論
基本內容:
(1)學習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獲得
學習的目的性是人類學習區別于動物學習的主要標志。
(2)學習是對完形的認知,是形成認知地圖的過程。
3、布魯納的認知發現學習論
布魯納是發現學習的創始者,認為學習的本質不是被動地形成刺激-反應的聯結,而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
(1)學習觀
①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
②學習包括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
(2)教學觀
①教學的目的在于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
②掌握學科基本結構的教學原則
A:動機原則:學生具有三種基本的內在動機—好奇內驅力、勝任內驅力、互惠內驅力
B:結構原則:任何知識結構都可以用動作、圖像、符號三種表象形式來呈現。
C:程序原則
D:強化原則
③提倡發現學習
發現學習就是讓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假設,進行驗證,自己發現要學習的概念、規則等知識。
4、奧蘇伯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
(1)奧蘇伯爾的學習分類
從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原有知識的關系:
機械學習:就是學習者并沒有理解符號所代表的知識,只是依據字面上的聯系,記住某些符號的詞句或組合,死記硬背。
意義學習:就是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
從學習進行的方式
接受學習:教師把學習內容以定論的形式傳授給學生
發現學習:是指學習的內容不是以定論的形式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先從事某些心理活動,發現學習內容,然后再把這些內容與已有知識相聯系。
不能錯誤地認為接受學習就必然是機械的,發現學習就是有意義的。無論是接受學習還是發現學習都有可能是機械的,也都有可能是有意義的,關鍵在于學生是否將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已有知識進行了聯系。
在學校環境下,學生的學習應以接受學習為主。
(2)有意義接受學習的實質和條件
實質: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
條件:①學習材料的邏輯意義
②有意義學習的心向
③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適當的知識,以便與新知識進行聯系
(3)先行組織者策略
先行組織者,是先于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要比學習任務本身有較高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和新的學習任務關聯起來。
以上就是小編給同學們總結的關于小學教師資格證的認知學習理論知識點,同學們都趕緊的學習起來吧,爭取讓自己在11月份的考試中取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