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資考試這17個“牛人”你需要記住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9-02-26
1147

在教師資格科目二考試中,人物的記憶是單選題備考的要點所在。但由于內容較為繁雜,且有些重點人物是以螺旋式的呈現方式多次重復出現,所以小編整理了本科目中常見的重點人物及其觀點,以期減輕大家的記憶負擔。
一、羅杰斯
觀點:
①個人本位論代表人(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
②倡導“非指導教學”模式;
③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代表人;
④創立來訪者中心療法(倡導為來訪者創造無條件支持與鼓勵的氛圍)。
二、裴斯泰洛齊
著作:《林哈德與葛篤德》
觀點:
①主張教育遵循自然,使兒童自然發展;
②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學化”的主張;
③提倡情感教育,愛的教育;
④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一思想付諸實踐的教育家;
⑤個人本位論代表人(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
⑥形式教育論代表人(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是發展學生的智力)。
三、克伯屈
觀點:
①活動中心課程論(主張一切學習都來自于經驗,而學習就是經驗的改造或改組);
②創設設計教學法。
四、桑代克
著作:《教育心理學》
觀點:
①教育心理學之父;
②嘗試—錯誤說代表人(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刺激與反應之間建立聯結的過程, 聯結是通過盲目嘗試—逐步減少錯誤—再嘗試而形成的);
③遷移的共同要素說代表人(認為只有當學習情境和遷移測驗情境存在共同成分,一種學習才能影響另一種學習,即才會產生學習的遷移)。
五、維果斯基
觀點:
①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代表人;
②提出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區分了低級與高級兩種心理機能;
③提出心理發展觀;
④倡導內化學說;
⑤提出最近發展區這一重要概念;
⑥倡導支架式教學。
六、布魯姆
觀點:
①提出掌握學習理論體系;
②把教學目標分為三大領域: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
七、班杜拉
觀點:
①提出德育社會模仿模式;
②觀察學習。將其具體過程分為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再現過程——動機過程;
③提出動機的自我效能感理論,認為成敗經驗是影響個人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因素。
八、夸美紐斯
人物地位:教育學之父
著作:《大教學論》
觀點:
①教學原則: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發展的原則;
②教學制度:系統論述班級授課制方法和實施內容;
③教學思想: “泛智教育”——把廣泛的自然知識傳授給普通的人;
④教學內容:規定了百科全書式的課程;
⑤教學方法:首次提出并論證了直觀性、系統性、量力性、鞏固性和自覺性等一系列教學方法;
⑥學科中心課程論代表人。
九、盧梭
著作:《愛彌兒》
觀點:
①提倡自然主義教育思想,認為教育的任務應該使兒童“歸于自然”;
②個人本位論代表人。
十、洛克
著作:《教育漫話》
觀點:
①白板說:“教育萬能論”;
②紳士教育;
③倡導“外鑠論”;
④形式教育代表人。
十一、赫爾巴特
地位:科學教育學之父、現代教育學之父、傳統教育代表人
著作:《普通教育學》
觀點:
①將倫理學和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的理論基礎;
②強調教師的權威作用,強調教師的中心地位,形成了傳統教育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特點;
③提出“四階段教學”理論;
④教育性教學原則:“我想不到有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
⑤教育的目的:培養良好的社會公民;
⑥社會本位論代表人;
⑦學科中心課程論代表人;
⑧實質教育論代表人:教學的主要任務在于傳授給學生對生活有用的知識。
十二、杜威
人物地位:實用主義哲學創始人、現代教育代表人
著作:《民主主義與教育》
觀點:
①三中心論:“兒童中心(學生中心) ”、“經驗中心”、“活動中心”;
②教育的本質: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組或改造;
③學校即社會;
④從做中學;
⑤五步教學法;
⑥教育無目的論代表人: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⑦經驗課程代表人:從兒童的興趣和需要出發, 以活動為中心組織的課程;
⑧活動中心課程論代表人。
十三、斯賓塞
著作:《教育論》、《什么知識最有價值》
觀點:
①實質教育論代表人(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在于傳授給學生對生活有用的知識);
②教育預備說;
③科學知識最有價值;
④制定以科學知識為核心的課程體系;
⑤主張教育的目的和任務在于教導每一個人怎樣去過“完美”的生活;
⑦把課程用于教育科學的專門術語;
⑧學科中心課程論代表人。
十四、弗洛伊德
觀點:
①倡導“內發論”認為人的性本能是推動人發展的根本動因;
②人格發展理論,將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與超我;
③遺忘的壓抑說,認為遺忘由于情緒或動機的壓抑作用引起的。
十五、布魯納
著作:《教學過程》
觀點:
①提出了結構主義教學理論;
②認知發現學習論,認為學習的實質是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
③倡導發現式學習。
十六、奧蘇貝爾
觀點:
①遺忘的同化理論。認為遺忘實際上是知識的組織與認知結構簡化的過程;
②有意義接受學習論;
③先行組織者理論;
④成就動機的分類:即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附屬內驅力;
⑤提出認知結構遷移理論;
⑥對學習的分類:根據兩個維度對認知領域進行學習分類: 一是學習進行的方式, 分為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另一個維度是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原有知識的關系,可分為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
⑦對知識學習的種類進行劃分:根據頭腦內知識的不同形式或學習任務的復雜程度分為符號學習、 概念學習和命題學習;根據新知識與原有認知結構的關系,可以分為下位學習、上位學習和組合學習。
十七、皮亞杰
著作:《兒童的道德判斷》
觀點:
①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代表人;
②認知發展階段論:將兒童認知發展分成感知運動、前運算、具體運算與形式運算四個階段;
③道德發展階段論:認為兒童道德發展是由他律到自律的過程。
移動端訪問:教資考試這17個“牛人”你需要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