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知識與能力基礎考點五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6-14
346

二、小學教育
(一)我國小學教育的歷史與現狀
在一個國家的學校教育制度體系中,小學教育通常是指第一個階段的教育,也稱初等教育,教育對象一般為6~12歲的兒童。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是對全體公民實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識的教育,是培養公民基本素質的教育。小學教育在我國古代就已出現,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和政治經濟制度的變革,小學教育也在發生變化。
1、我國古代的小學教育
由歷史記載來看,我國的小學產生于殷周時代。《孟子?滕文公上》說:“夏日校,殷日序,周日癢。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據推測,校、序、庠都是當時的小學。西周時期,學校教育制度已經比較完備,在官府周天子建立了小學。春秋戰國時期,官學衰微私學興起,辦私學形成了一種風氣,其中,又以孔子辦的私學規模為最大。此后,各朝代不但有官辦的小學,也有私辦的小學。
2、我國近現代的小學教育
(1)近現代中國小學教育的發展
近代以來,由于西方國家對中國的侵略,國人開始探索富國強兵之路,教育制度也隨之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1878年,張煥綸所創辦的上海正蒙書院內附設的小班,是近代小學的開端。
1897年,盛宣懷創辦的南洋公學,分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為小學,它是我國最早的公立小學堂。
1898年5月,清政府下諭,命各省府州縣設學堂,并將各州縣的書院改為小學堂。這可看作是清政府下決心推行現代小學的開始。
1902年,清政府采取“廢科舉、興學?!钡拇胧?,首次制定了近代學制,即壬寅學制。緊接著在1903年又頒布了癸卯學制,這標志著中國開始實行近代學校教育制度。
1904年,清政府頒布了《奏定初等小學堂章程》,規定設初等小學堂,入學對象為7歲兒童,修業年限為5年。培養目標是:“以啟其人生應有之知識,立其明倫理愛國家之根基,并調護兒童身體,令其發育為宗旨;以識字之民日多為成效。”并規定初等小學教育為義務教育。這是義務教育首次在我國實行。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之后,教育部公布小學校令。改小學堂為小學校,分初等小學校和高等小學校。其中初等小學校招收6歲兒童入學,修業年限為4年。培養目標是:留意兒童身心發育,培養國民道德之基礎,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識技能。
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小學教育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小學教育機構統稱為小學校,招收6歲兒童入學,修業年限為6年,前4年為初級,后2年為高級,前4年可單獨設立,這一學制一直延續到從清末“廢科舉,興學?!钡絿顸h統治時期為止,小學教育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在不斷發展。但由于舊中國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教育制度在照抄西方的同時,保留了封建教育制度的殘余,廣大勞動人民無法進入學校,先進的生產技術也不能很好地得到傳播。
(2)近現代中國小學教育的發展特征
1840以后,我國的小學教育有了較大的發展。發展變化的基本特征是:①逐步明確了小學教育為普通教育、義務教育的性質。②學制改革逐漸向世界其他國家靠近,采用修業年限為6年的“4—2”學制。③逐步明確小學教育是為培養合格公民打基礎的教育。④從小學堂到小學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兩類。
3、1949年以后的小學教育
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政府一貫重視小學教育的發展,不但積極普及小學教育,而且努力推行改革,使小學教育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小學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著重開展的工作有:
(1)普及小學教育
新中國成立之后,黨和政府曾先后十多次下達文件或指示,要求在全國范圍內盡快普及小學教育,并從1986年開始推行九年義務教育。普及小學教育成為我國的一貫方針,具體表現為兩個基本方針:一是堅持“兩條腿走路”的辦學方針,即國家辦學與廠礦企業、社隊辦學相結合;二是實行多種類型的辦學形式,建國后試行的學校類型主要有全日制小學和非全日制小學兩種,非全日制小學如半日制小學、巡回制小學、季節性小學等。
(2)學制改革試驗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壓縮了原來的六年制(4—2制)的小學學制,開始五年一貫制的試行與推廣,以后又形成了五年制與六年制并存的局面。
(3)教學改革試驗
新中國成立以來,小學語文、算術等學科都進行了教學改革的試驗。教學改革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改革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移動端訪問:小學教育知識與能力基礎考點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