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教學評價模塊考點匯總測試六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6-06-15
324

1.師:下列長度的三條線段能組成三角形嗎?請快速搶答,并簡單說明判斷過程。(1)2Cm,4Cm,5Cm(2)2Cm,2Cm,4Cm(3)lCm,5Cm,3Cm
生1:(1)、(3)可以組成一個三角形。(2)不能組成三角形。師:為什么呢?
生1:根據兩條邊之和大于第三條邊。2+4大于5,2+2不大于4,1+5大于3。師:大家同意嗎?
生2:我認為(3)不能組成三角形,因為l+3不大于5。
師:很好!大家對(1)、(2)沒問題吧。對于(3),大家同意嗎?你認為應該驗證三個不等式,如果我們只驗證一個不等式,大家看看行嗎?生3:應該是每兩條邊之和都應該大于第三條邊。
師:是嗎?可是該怎樣驗證才最快啊?
生1:定理說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應該任意兩奈邊才對,我看只須驗證1+3不大于5,是最小兩邊之和不大于最大一邊。
師:非常好!大家看看,是嗎?
生:是的。
師:好!我們考慮問題就是要這樣,要全面、快速.要抓住關鍵的東西。問題:請對:上述案例進行評析。
2.在校長室,記者提出見識下實驗班學生的成績單,校長滿足了記者的要求,拿出了該校學生的“八寶袋”——“成長記錄袋”。“成長記錄袋”是一種由 學校統一制作的、可以體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材料袋。袋內可以裝學生的操行成績單、期末考試試卷、平時考查成績最高的試卷、最好的作文或周記、最滿意的寫字作 業或英語口語錄音、美術作業或創作畫、小論文、小制作或其他獲獎材料,甚至是學生自己、家長、教師認為可以反映學生素質提高的有關材料。簡而言之,成長記 錄袋就是學生一個學期的大“成績單”。它在年初發給學生,由學生自己保存,并整理本學年的有關材料,下學年初交給老師保存。這樣,每位學生結業時就有五六 袋足以證明自己的素質材料了。
問題:“成長記錄袋評價法”有哪些優點,有哪些不足?在當前你認為是否可行?
3.以下是一位小學語文教師的反思記錄:
今天要學習新課,首先對上一課進行復習。接著,在開始新課的學習之前,我請班上美術好的小明畫了一條魚,請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小蘭對魚做了簡單的描 述,小剛的基礎不太好,我在課前讓他先行復習,所以他也能聽得懂跟得上。由此,三種類型的學生都初步掌握了新課的基礎學習,算是個好的開始。
問題:請對這位教師的反思找出理論依據,并說明對教育的啟示。
4.以下是一位教師教學《烏鴉喝水》總結全文時的片段:師: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烏鴉?
生:它很聰明,自己想辦法喝到水了。生:烏鴉愛動腦,他想的辦法挺巧妙。
生:烏鴉很勤快,渴了的時候到處找水喝。生:烏鴉不講衛生。小石子多臟呀!
生:烏鴉不太會動腦筋,挺愚蠢的。生:烏鴉不會唱歌,叫聲很煩人……(教師對每種答案都點頭肯定或微笑示意,特別對后四種意見大力贊賞)
問題:你認為這個片段的教學中有哪些優點?存在什么問題?試加以評述。
5.一位教師在執教《落花生》一課,學到父親的話“花生的好處很多……必須挖起來才知道”時,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題目為“你更喜歡誰”的辯論。課堂 上學生參與積極,情緒高漲,“花生派”和“石榴蘋果濃”針鋒相對,結果“不但對別人有用,而且講體面”的觀點占了上風。“花生派”的神情甚是尷尬。
問題:請談談你對以上教學片段的看法。
參考答案
1.【答題要點】教師通過與學生的交流,給學生創造自我評價的機會,學生通過自我評價,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素質教育的一個亮點是突出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學習的過程是學生自己體驗、領悟、積累的過程。多給學生創造自我評價的機會,可以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
課堂教學即時評價能夠激勵、鼓舞、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發掘學生的潛能,在教學中,課堂是活生生的學生思考的角度、速度是多種多樣的,充滿未知的因 素,具有動態生成的特性,因此,教師充分開發利用課堂的突然的問題,并能瞬時作出即時評價,則會緊扣學生的思維,讓課堂充滿勃勃的生機。
2.【答題要點】優點:“成長記錄袋評價法”重視學生發展的全過程,能記錄學生的成長歷程。(1)能夠提供相對真實的信息和證據。(2)能夠提供豐 富多樣的評價材料。(3)能開放地、多層面地、全面地評價學生。(4)能夠針對每一位學生進行評價,且評價具有個性和針對性。(5)能夠使學生體驗成功, 感受成長與進步。(6)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7)有利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不足:(1)容易走形式、走過場;(2)內容太多,不好選擇,不好整理、分析;(3)主觀性太強,很難達到客觀、真實;(4)很難保持公平、公正、容易“走后門”;(5)不適于大班額評價用;(6)工作量太大,教師負擔過重;(7)如果各科都建,學生也會覺得煩。
3.【答題要點】(1)這位教師的反思的理論依據是能力傾向與教學的相互作用。能力傾向與教學的相互作用是指學生的能力傾向不同,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的教學措施也不相同,即只有符合學生能力傾向的教學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真正的因材施教,就應該以能力傾向與教學的相互作用為依據,來對教學環境進行 選擇、創造和評定。
(2)給教育的啟示是:①沒有適合所有學生的萬能的最佳教學法;②教師要注意了解學生的能力傾向上的個別差異,選擇最適合學生能力傾向特點的教學方法進行因材施教;③對于能力傾向水平較低的學生,教師應對他們進行預先訓練。
4.【答題要點】優點:教師重視喚起學生生活的回憶,引領學生親近文本,并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在教師、文本、學生之間建立了意義對話的橋梁。
缺點:片段中教師不管學生的答案與文本追求的價值觀是否一致,只要與眾不同,教師就給予表揚,甚至是大力贊賞,容易引起學生的誤解。新課程追求學生 的個性化閱讀,對改變唯一答案的弊端無疑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我們應該明確,這里追求的并不是違背文本和社會價值觀的個性閱讀。當學生的個性化理解與文 本和社會價值觀發生矛盾沖突時,作為教師應及時發揮引導作用,使學生獲得“正確的價值觀”導向。以上片段中,后三位學生的回答明顯已經偏離了文本追求的價 值觀,對于學生獨特體驗的尊重、理解應該以不違背文本和社會的主導價值為前提,應該合情合理。我們要尊重學生,但絕對不能丟棄正確的價值引導而是非不分。
5.【答題要點】在此教學片段中,學生的獨特體驗與文本的價值取向發生了矛盾,學生的獨特體驗——要做石榴、蘋果那樣的人,沒有錯;文本的價值取向 ——要做花生那樣的人,也沒有錯。當兩個答案同時出現在課堂的時候,教師往往習慣于以其中的一個否定另一個,人為地制造出一些兩難抉擇的矛盾。實際上,在 學生經過爭議之后,教師可以用巧妙的問題來啟發學生,如:許地山的父親為什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做石榴、蘋果那樣的人,反而希望孩子們做花生那樣的人呢?這 樣就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國情來理解文本的價值取向,從而化解這種尷尬的局面。
移動端訪問: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教學評價模塊考點匯總測試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