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熱門考點2.3小學兒童的學習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4-10-20
322

(三)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馬斯洛和羅杰斯。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人的潛能、個性與創造性的發展,強調自我實現、自我選擇和健康人格作為追求的目標。在教學方法上,主張以學生為中心,放手讓學生自我選擇、自我發現。
1.有意義的自由學習觀
(1)有意義學習的概念
有意義學習,不僅僅是一種增長知識的學習,而且是一種與每個人各部分經驗都融合在一起的學習,是一種使個體的行為、態度、個性以及在未來選擇行動方針時發生重大變化的學習。
(2)有意義學習的要素
第一,學習是學習者自我參與的過程,包括認知參與和情感參與;
第二,學習是學習者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在學習中起主要作用;
第三,學習是滲透的,它會使學生的行為、態度以及個人等發生變化;
第四,學習的結果由學習者自我評價,即他們知道自己想學到什么和自己學到了什么。
(3)有意義學習的主要特征
第一,全神貫注:整個人的認知和情感均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
第二,自動自發:學習者由于內在的愿望主動去探索、發現和了解事件的意義;
第三,全面發展:學習者的行為、態度、人格等獲得全面發展;
第四,自我評估:學習者自己評估自己的學習需求、學習目標是否完成等。因此,學習能對學習者產生意義,并能納入學習者的經驗系統之中。
2.學生中心的教學觀
教師的任務不是教學生學習知識(這是行為主義者所強調的),也不是教學生如何學習(這是認知主義者所重視的),而是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的資源,提供一種促進學習的氣氛,讓學生自己決定如何學習。主張廢除“教師”這一角色,代之以“學習的促進者”。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可以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真實或真誠;(2)尊重、關注和接納;
(3)移情性理解。
(四)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心理學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被視為“教育心理學的一場革命”。建構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為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后來在維果斯基、奧蘇伯爾、布魯納等人的推動下,這一理論得到充分的發展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
1.建構主義學習觀
建構主義在學習觀上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社會互動性和情境性三方面。
2.建構主義學生觀
在學生觀上,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和差異性。學生經驗世界的差異本身便是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教師需要在他們已有的經驗世界中找到新知識的生長點。
3.建構主義知識觀
第一,知識并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征,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不是最終答案。
第二,知識并不能精確地概括世界的法則,在具體問題中,我們并不是拿來便用,一用就靈,而是需要針對具體情境進行再創造。
第三,盡管我們通過語言符號賦予了知識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這些命題還得到了較普遍的認可,但這不意味著學生會對這些命題有同樣的理解,因為這些理解只能由每個學生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起來。
4.建構主義教學觀
第一,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模式、有關的先前知識和對教材的信任狀況有所了解,以引導學生對學習材料獲得新意義,修正以往的概念。
第二,教師除講授學習材料之外,還要培養學生學會生成新能力和技巧,結合學習材料的內容組織學生進行一系列認知活動,引導學生學會組織、評價、監督、控制自己的認知過程,最終能使學生獨立進行理解性的學習。
5.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啟示
(1)探究學習
通過有意義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不斷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來學習與所探究的問題有關的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2)支架式教學
這是指教師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外部支持,幫助他們完成自己無法獨立完成的任務,然后逐步撤去支架,讓學生獨立探索學習。
(3)情境教學
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基礎上的教學稱為情境教學。知識、學習是與情境化的活動聯系在一起的。學生應該在真實任務情境中,嘗試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4)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主要是以互動合作(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為教學活動取向的,以學習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來共同達成教學目標。
三、個體差異與因材施教
(一)能力差異
能力分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智力是在認識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般能力,能力差異主要體現在智力差異上,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智力水平的差異
智力分布近似正態分布,有些人的智力發展水平較高,有些人的發展水平較低,大多數人的智力屬于中等水平。
2.智力類型的差異
能力類型差異是指構成能力的各種因素存在質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知覺、記憶、想象、思維的類型和品質方面。
3.能力表現早晚的差異
能力早晚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能力早期的顯露和大器晚成兩個方面。
4.智力的性別差異
第一,男女智力的總體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離散程度比女性大,即很聰明的男性和很笨的男性都比女性多,智力中等的女性比男性多;第二,男女的智力結構存在差異,各自具有自己的優勢領域。智力是影響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它主要影響學習的速度、數量、鞏固程度和學習的遷移。我們須根據學生認知差異的特點,不斷改革教學,努力因材施教。
(二)認知方式差異
1.認知方式的含義
認知方式也稱認知風格,是指人們在認知活動中所偏愛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
2.認知方式的分類
(1)場獨立型與場依存型
場獨立型的學生:對客觀事物做判斷時,常常利用內部的參照,不易受外來的因素影響和干擾,獨立對事物作出判斷:
場依存型的學生:對事物作出判斷時傾向于以外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容易受周圍人們,特別是權威人士的影響和干擾,善于察言觀色。
(2)反思型與沖動型
沖動型學生往往以很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問題時很快就作出反應;反思型學生則不急于回答,他們在作出回答之前,傾向于先評估各種可替代的方案,然后給予較有把握的答案。
(3)輻合型和發散型
輻合型認知方式是指個體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常表現出輻合思維的特征.表現為搜集和綜合信息與知識運用邏輯規律,縮小解答范圍,直至找到最適當的唯一正確的解答。
發散型認知方式則是指個體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表現出發散思維的特征,表現為個人的思維沿著許多不同的方向擴展,使觀念發散到各個有關方面,最終產生多種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確的答案,因而容易產生有創見的新穎觀念。
3.認知方式差異的教育意義
認知方式只是表現為學生對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種偏愛,主要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并沒有優劣好壞之分。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創設適應學生認知差異的教學組織形式,采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方式,運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手段。
四、學習興趣的激發與培養
1.建立積極的心理準備狀態
2.充分利用本學科的特點優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4.改進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5.依據學習結果的反饋,激發學生進一步學好的愿望
除此之外,激發需要、明確目的、積極的鼓勵、適當的競賽、教師的期望等都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1.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2.課堂中正確引導
3.注重激勵與表揚,對學生進行正強化教育
4.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5.發揮家長的作用,形成家庭與學校共同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合力
6.分層漸進,注重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7.建立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