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熱門考點1.4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二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4-09-24
328

四、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主要表現為課程計劃、課程標準和教材。
(一)課程計劃
1.課程計劃的概念
課程計劃是根據教育目的和不同類型學校的教育任務,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有關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
課程計劃對學校的教學、生產勞動、活動等方面做出全面的安排,它從整體上規定著學校的性質、培養目標、教學目的和指導思想、教學內容的范圍和學科設置、各階段的教學進度、課時安排、教學效果的評價及課程管理辦法。它是學校組織教育和教學工作的重要依據,也是學校安排整個課程檢查、衡量學校工作和質量的基本依據。
2.課程計劃的組成
課程計劃的內容主要包括課程設置、學科順序、課時分配及學年編制和學周安排。
課程設置就是根據國家的教育目的和各級各類學校的任務、培養目標和修業年限來確定學校開設哪些學科和課程。這是制定課程計劃的首要問題。學科順序是根據修業年限、學科內容、各科之間的銜接、學生的發展水平、接受能力等因素而確定學科開設的順序。課時分配規定各門學科的教學時數包括學科在一學年里的授課時數、每周的授課時數和各年級的周學時等。在課時安排的過程中我們要根據學科的任務、作用、教材內容的多少和學科的難易程度來確定。學年編制和學周安排是指學年階段的劃分、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學校在假期和節日的規定等。
3.課程計劃的作用:是指導和規定教學活動的依據,也是制定課程標準的依據。
(二)課程標準
1.課程標準的概念
課程標準是國家根據課程計劃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某門學科內容及其實施、評價的指導性文件。
2課程標準的作用
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價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對教師工作有直接的指導意義,是評價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的標準和依據。
(三)教材
1.教材的概念
教材又稱教科書,它是依據課程標準編制的、系統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通常是按學年或學期分冊,劃分單元或章節。它主要由目錄、課文、習題、實驗、圖表、注釋和附錄等部分構成,課文是教材的主體部分。
2.教材的編排
直線式教科書結構,就是指把一門學科的課程內容或其中一個課題的內容按照知識本身的邏輯結構來展開呈現在教科書中,使各種知識在內容上均不重復的編排形式。
螺旋式教科書結構,就是把同一課題內容按深度、廣度的不同層次安排在教科書的不同階段重復出現,使得每一次重復都將原有的知識、方法、經驗進一步加深拓廣,逐級深化。
3.教材的作用
(1)教材是學生在學校獲得系統知識進行學習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教師講授的內容;同時,也便于學生預習、復習和做作業。教材是學生進一步擴大知識領域的基礎,所以要教會學生如何有效的使用教材,發揮教材的最大作用。
(2)教材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它為教師備課、上課、布置作業、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練的掌握教材內容是教師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條件。
五、課程開發
(一)課程開發的概念
課程開發是指通過社會和學習者需求分析,確定課程目標,再根據這一目標選擇某一個學科的教學內容和相關教學活動進行計劃、組織、實施、評價、修訂,以最終達到課程目標的整個工作過程。
(二)影響課程開發的主要因素
社會、知識、兒童是影響學校課程開發的三大因素。
(三)課程開發的模式
1.目標模式
目標模式是以目標為課程開發的基礎和核心,圍繞課程目標的確定及其實現、評價而進行課程開發的模式。課程開發目標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國課程論專家拉爾夫?泰勒。
泰勒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中指出,開發任何課程的教學計劃都必須回答四個基本問題:
第一,學校應該試圖達到什么教育目標?
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經驗最有可能達到這些目標?
第三,怎樣有效組織這些教育經驗?
第四,我們如何確定這些目標正在得到實現?
這四個基本問題——確定教育目標、選擇教育經驗(學習經驗)、組織教育經驗、評價教育計劃——即構成著名的“泰勒原理”。
2.過程模式
斯騰豪斯在1975年出版的《課程研究與開發導論》中,對目標模式的課程理論進行了分析批判,以此為基礎,提出了過程模式的課程理論。過程模式強調課程開發關注的應是過程,而不是目的。它不預先指定目標,而是詳細說明內容和過程中的各種原理,然后在教育活動、經驗中,不斷予以改進、修正。
3.情境模式
情境模式被視為既能包含目標模式,又能包含過程模式的綜合化課程開發模式,是一種靈活的、適應性較強的課程開發模式。該模式的理論基礎是英國著名課程理論家勞頓提出的“文化分析”理論。
情境模式典型的可操作性程序包括情境分析,目標表述,制定教學方案,闡明和實施,檢查、反饋、評價和改進五個步驟。
六、課程評價
(一)課程評價的涵義
課程評價是指依據一定的評價標準,通過系統地收集有關信息,采用各種定性、定量的方法,對課程的計劃、實施、結果等有關問題作出價值判斷并尋求改進途徑的一種活動。
(二)課程評價主要模式
1.目標評價模式
目標評價模式首先由被稱為“當代課程評價之父”的美國課程評價專家泰勒提出。泰勒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的行為,評價就是要衡量學生行為實際發生變化的程度。這一評價模式是以目標為中心而展開的,是在泰勒的“評價原理”和“課程原理”的基礎上形成的。
2.目的游離評價模式
目的游離評價模式由美國教育家和心理學家斯克里文提出。他認為,評價者應該注意的是課程計劃的實際效應,而不是其預期效應,即原先確定的目標。在他看來,目標評價模式只考慮到預期效應,忽視了非預期的效應。斯克里文主張采用目的游離評價的方式,即把評價的重點從“課程計劃預期的結果”轉向“課程計劃實際的結果”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