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小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沖刺考點三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7-08-30
231

第三節 教師觀
高頻考點提要
1.教師觀及教師專業觀;2.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3.小學教師的專業素質。
高頻考點速記
一、小學教師職業的認識
(一)教師觀及教師專業觀
1.教師觀及教師專業觀的涵義
所謂“教師觀”是指關于教師職業的基本觀念,從廣義上看是人們對教師職業的認識、看法和期望的反映。從狹義上看是教師對教師職業的特點、責任,教師的角色以及科學履行職責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等方面的認識。教師專業觀,是說教師職業不是一種普通的職業,而是一種專門職業,教師是專業人員。這便是教師職業的特殊性之所在。
教師工作作為一種專門職業,具有專業的基本特性。第一,教師職業具有一定的職業聲望。第二,教師需要經過嚴格的職前專業訓練。第三,教師具有專業自主性。第四,教師職業有自己的專業標準。第五,教師實踐是現代教育科學重要的專業研究領域。
2.教師職業角色的特點
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就在于職業角色的多樣化,一般說來,教師的職業角色主要有:
(1)傳道者的角色
教師負有傳遞社會傳統道德、價值觀念的使命,“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教師的道德觀、價值觀總是代表著社會主導的道德觀、價值觀,并用這種觀念引導學生。除了社會一般道德、價值觀外,教師對學生的“做人之道”“為業之道…‘治學之道”等也有引導和示范的責任。
(2)授業解惑者的角色
教師是社會各行各業建設人才的培養者,他們在掌握了人類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所獲得的知識經驗、技能的基礎上,對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傳授給年輕一代,并幫助他們解除學習中的困惑,啟發他們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識結構和技能技巧,成為社會有用的建設者。
(3)示范者的角色
教師的言行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榜樣。學生具有向師性的特點,教師的言論行為、為人處世的態度會對學生具有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
(4)管理者的角色
教師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負起教育教學管理的職責,包括確定目標、建立班集體、制定和貫徹規章制度、維持班級紀律、組織班級活動、協調人際關系等等,并對教育教學活動進行控制、檢查和評價。
(5)朋友的角色
在某種程度上,學生往往愿意把教師當作他們的朋友,也期望教師能把他們當作自己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師在學習、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導,希望教師能與他們一起分擔痛苦與憂傷、分享歡樂與幸福。
(6)研究者的角色
教師工作對象是充滿生命力的、千差萬別的活的個體,傳授的內容是不斷發展變化著的人文、科學知識,這就決定了教師要以一種變化發展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工作對象、工作內容,要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創新。
(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觀
1.現代教師角色轉換
(1)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首先,教師再也不能以傳授知識作為自己的主要職責和目的,而應該把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組織管理和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作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現和探究能力以及實踐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做事、學會做人。
其次,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教師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播知識和社會規范,更要關注學生人格的健康成長與個性發展,真正成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2)教師從課程的忠實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新課程改革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同時確立了國家、地方和學校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建立了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三級課程體系。三級課程體系的建立,要求課程與教學必須相互整合,教師必須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作用,轉變長期以來形成的課程的忠實執行者的角色,成為課程的積極的開發者和建設者。
新課程要求教師具有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改變以往學科本位的觀念和被動實施課程的做法。教師要整體理解基礎教育課程的結構系統,熟悉國家課程方案,理解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關系,理解課程實施中從“專家課程”到“現實課程”的轉變過程,正確認識教材在課程中的地位和功能,變過去習慣的“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創造性地使用國家課程教材,積極進行國家課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實踐探索。同時,積極參與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建設,培養開發課程、評價課程、主動選擇和創造性地使用新課程教材能力。
(3)教師要從“教書匠”轉變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實踐者
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一個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出現的教學問題進行研究,總結經驗,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
(4)教師要從學校的教師轉變為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新課程特別強調學校與社區的互動,重視挖掘社區的教育資源。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角色不能再僅僅局限于學校和課堂,教師不僅是學校的一員,而且是整個社區的一員,是整個社區教育、文化事業建設的共建者。
2.教師行為的轉變
(1)在對待師生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首先,“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尤其是對于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有缺點和過錯的學生。
其次,尊重學生意味著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這就要求教師不能體罰學生,不大聲訓斥學生,不羞辱、嘲笑學生,不隨意當眾批評學生。
最后,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
(2)在對待教學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教師的本質在于引導,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也包括價值觀和做人。
(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新課程強調教學反思,按教學的進程,教學反思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三個階段。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重要因素,促使教師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新課程強調課程的綜合,這種趨勢特別需要教師之間的合作。
二、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
(一)教師專業化概述
教師專業化主要強調的是教師這個職業群體獲得專業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本身是不斷發展和深化的。教師專業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建立教師專業標準。國家對教師任職不僅有規定的學歷要求,也要有教育知識、教育能力和職業道德的要求。對教育知識和教育教學能力的要求,不僅包括學科專業性的內容,也包括教育專業性的內容。
第二,國家要有教師教育的專門機構、專門教育內容和措施,形成完備的教師職前教育和職后培養的體制和機制。
第三,國家還應建立較為完備的評估、認定和管理機制,用于對教師教育機構的資質評估、認定和管理,以及對教師任職資格的評估、認定和管理。
(二)小學教師專業發展過程
第一,教師職前專業發展階段
職前專業教育是教師從事專業工作的重要的基礎階段,是人職前的準備階段。在這個階段要掌握從事教師所必需的學科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知識,掌握專業技能,培養專業態度,形成專業素養,為從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礎。專業實踐的方式包括:參觀學校活動,教育現場觀察和教育實習等。
第二,教師入職專業發展階段
教師入職專業發展階段,是指經歷過教師職前教育階段的人,在剛獲得的教職崗位上,進一步了解、學習和掌握崗位知識與能力的階段。師徒結對是很多學校幫助新手教師入職專業發展的方法。
第三,教師職后專業發展階段
教師職后專業發展,是指經歷了入職專業發展以后,教師專業的繼續發展。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進行教學反思,在實踐中提升專業發展。一個教師要從“新手教師”成長為一個成熟的教師,甚至是一個專家型的教師,其獲得成長的最重要的途徑是實踐。許多優秀教師成長過程的研究都表明,做反思的實踐者,在教育實踐中研究教育,是教師獲得自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三)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方法
1.終身學習
對教師來說,“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的習慣是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關系到教師的生存與發展。小學教師必須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理念,在崗位上不斷學習,更好地獲得專業發展。
2.教育反思
教師的教學反思一般會涉及對教育教學觀念的反思,對課程內容和具體教學內容選擇的反思和對教學過程及其教學方法的反思。
教育反思作為一種專業發展的方法,其條件是:
第一,以專業知識作為基礎。第二,以教育活動成敗原因的探求為方向。第三,以獲得教育實際問題的解決為目的。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人手,最終會涉及對教育教學基本問題的再認識和再思考,從而引發對自己教育觀念的反思。教師通過教后日記、教學日志、教育案例等展開自己的反省性思維過程。
3.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根本方法。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育行動研究是最主要的教育研究類型。教師將自己在教育實踐中遇到的重要問題,作為研究課題,并運用相關教育理論開展系統的研究,從而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行動研究的基本特點是:一方面具有科學研究的特征,即理論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實踐性,即所研究的問題是教師實踐中遭遇的問題。教育行動研究的基本路徑是:教師個人教育實踐中產生問題——以教師專業理念對問題進行研究使之上升為課題——設計解決問題的行動方案——實施解決問題的行動方案——根據實施行動方案所獲得的結果分析成敗得失——得出相應的研究結論。
二、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
(一)教師專業化概述
教師專業化主要強調的是教師這個職業群體獲得專業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本身是不斷發展和深化的。教師專業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建立教師專業標準。國家對教師任職不僅有規定的學歷要求,也要有教育知識、教育能力和職業道德的要求。對教育知識和教育教學能力的要求,不僅包括學科專業性的內容,也包括教育專業性的內容。
第二,國家要有教師教育的專門機構、專門教育內容和措施,形成完備的教師職前教育和職后培養的體制和機制。
第三,國家還應建立較為完備的評估、認定和管理機制,用于對教師教育機構的資質評估、認定和管理,以及對教師任職資格的評估、認定和管理。
(二)小學教師專業發展過程
第一,教師職前專業發展階段
職前專業教育是教師從事專業工作的重要的基礎階段,是人職前的準備階段。在這個階段要掌握從事教師所必需的學科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知識,掌握專業技能,培養專業態度,形成專業素養,為從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礎。專業實踐的方式包括:參觀學校活動,教育現場觀察和教育實習等。
第二,教師入職專業發展階段
教師入職專業發展階段,是指經歷過教師職前教育階段的人,在剛獲得的教職崗位上,進一步了解、學習和掌握崗位知識與能力的階段。師徒結對是很多學校幫助新手教師入職專業發展的方法。
第三,教師職后專業發展階段
教師職后專業發展,是指經歷了入職專業發展以后,教師專業的繼續發展。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進行教學反思,在實踐中提升專業發展。一個教師要從“新手教師”成長為一個成熟的教師,甚至是一個專家型的教師,其獲得成長的最重要的途徑是實踐。許多優秀教師成長過程的研究都表明,做反思的實踐者,在教育實踐中研究教育,是教師獲得自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三)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方法
1.終身學習
對教師來說,“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的習慣是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關系到教師的生存與發展。小學教師必須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理念,在崗位上不斷學習,更好地獲得專業發展。
2.教育反思
教師的教學反思一般會涉及對教育教學觀念的反思,對課程內容和具體教學內容選擇的反思和對教學過程及其教學方法的反思。
教育反思作為一種專業發展的方法,其條件是:
第一,以專業知識作為基礎。第二,以教育活動成敗原因的探求為方向。第三,以獲得教育實際問題的解決為目的。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人手,最終會涉及對教育教學基本問題的再認識和再思考,從而引發對自己教育觀念的反思。教師通過教后日記、教學日志、教育案例等展開自己的反省性思維過程。
3.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根本方法。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育行動研究是最主要的教育研究類型。教師將自己在教育實踐中遇到的重要問題,作為研究課題,并運用相關教育理論開展系統的研究,從而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行動研究的基本特點是:一方面具有科學研究的特征,即理論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實踐性,即所研究的問題是教師實踐中遭遇的問題。教育行動研究的基本路徑是:教師個人教育實踐中產生問題——以教師專業理念對問題進行研究使之上升為課題——設計解決問題的行動方案——實施解決問題的行動方案——根據實施行動方案所獲得的結果分析成敗得失——得出相應的研究結論。
三、小學教師的專業素質
教師的專業素質是教師從事專業活動必須具備的專業品質。小學教師的專業素質包括教育理念和師德修養、教師專業知識、教師專業能力等。
(一)小學教師的教育理念與師德修養
教師的教育理念是教師對教育基本問題的認識、理解,是教師對教育問題的基本觀念。其中包括教師的教育觀、學生觀和教師觀:教師的教育理念是教師行為的基礎,它直接影響并決定著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
教師的師德修養是建立在教師個人良好道德品質基礎上的職業道德修養。它包括教師在職業活動中必須遵循的職業道德規范和個人的道德修養。
(二)小學教師的知識能力結構
小學教師合理的知識結構主要包括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和一般文化知識。
1.本體性知識
指教師所具有的任教學科的知識。這類知識是學科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基礎,它直接影響著教師對課程和教學內容的理解、掌握和選擇。
2.條件性知識
條件性知識是認識教育對象、開展教育活動和研究所需的教育學科知識和技能,主要是指教育必須具備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這類知識是用來支撐學科內容的本體性知識的,為教師的教學設計和實施提供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基礎。
3.實踐性知識
教師在實現有目的的教學行為中所具有的課堂情境知識以及相關的學科教學法知識。這類知識包含著對具體教學目標、教學情境、教學策略和方法的相互關系的認識,它幫助教師解決“具體怎么教”的問題。
4.一般文化知識
教師應具備的一般的人文知識、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以及基本的藝術素養。對小學教師而言,其教育對象是處在啟蒙教育階段的小學生,學生的學習內容具有綜合性,知識的學科分化尚不明顯,而且學生的認知也具有整體性。
(三)小學教師的專業能力
教師的專業能力是教師綜合素質最突出的外在表現,也是評價教師專業性的核心因素。教師必須具備的專業能力包括:基本能力、實踐能力、反思和研究能力等。
1.基本能力包括:閱讀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這些能力是構成教師專業能力的基礎。只有具備了這些能力,才有從事教師職業的前提條件。
2.實踐能力:是指教師專業活動的實踐能力,包括教育教學活動的規劃和設計能力、組織實施的能力和檢查評價能力。這類教育教學能力還可以進一步細化為一系列的具體的教育教學技能。
3.反思和研究能力:是教師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改進教育教學工作,實現專業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能力。包括擴展專業知識的能力、課程開發能力、課程設計能力、課程整合能力等。
移動端訪問:2017小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沖刺考點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