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小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高頻考點一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7-04-13
361

第一章 職業理念
內容簡介
本章主要考查考生職業理念方面的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要求考生理解國家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人的全面發展”以及“以人為本”的思想內涵,具備終身學習的意識,能夠掌握在學校教育中開展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設計或選擇豐富多樣、適當的教育教學活動方式,因材施教,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本章內容主要以單項選擇題和材料分析題的形式進行考查,考生需重點掌握在學校教育中開展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以及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理解終身學習的意識和教師職業的責任與價值,對于這些內容應重點記憶與理解。
第一節 教育觀
高頻考點提要
1.教育觀、素質教育觀及小學素質教育等概念;2.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與方法;3.素質教育觀的運用。
高頻考點速記
一、素質教育觀的基本要求
(一)教育觀
教育觀是人們對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它既受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制約,又受人們對教育要素不同觀點的影響。具體地說就是人們對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屬性和相互關系的認識,還有人們對教育與其他事物相互關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對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二)素質教育觀
1.定義
素質教育觀是與應試教育觀相對的一種教育觀,是把教育活動目的指向“素質”——人的全面素質的教育觀。素質教育觀認為,教育活動應當指向人的整體的、全面的素質發展,使人的整體品質、全面素質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質及后天環境和教育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的全面發展。
2.內涵
(1)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整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公民素質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教育法》規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
(3)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
全面發展,這是黨的教育方針的核心部分。實施素質教育就是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的有機結合,來實現學生的德、智、體、美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4)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素質教育是立足于人的個性的教育。它在承認人與人在個性上存在差異的基礎上,從差異出發,以人的個性發展為目標,實質上是一種個性發展的教育。
(5)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質教育的時代特征。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對知識經濟向人才培養提出挑戰的回應。
3.外延
素質教育是連貫的、全方位的、全過程的教育活動。素質教育是終身的,不是對特定階段、特定學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對各級各類學校提出的要求。
(三)素質教育觀的產生與發展
1.素質教育觀的產生
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價值觀念,其初衷在于糾正“應試教育”現象:中小學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大學教育過分專業化等。應試教育把教育活動的評價環節作為教育目的所在,把人的素質的某個方面作為全部,教育活動本身和教育培養對象被嚴重扭曲。因此,應試教育不僅背離了我國的教育方針,也不利于培養社會進步與發展所需的人才。素質教育觀扭轉了應試教育觀,把教育目的重新指向人本身,指向人的整體的、全面的素質。
2.素質教育觀的發展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強調“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術和身體心理素質”。
1996年3月由全國人大八屆四次會議批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九屆人大一次會議和二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都強調“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要“實施全面素質教育”。
1999年1月13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發布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l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決定》的產生標志著素質教育觀已經形成了系統的思想。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這標志著素質教育已經上升到法律層面,成為國家意志。
(四)小學素質教育
1.小學素質教育的一般性質
小學素質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體現了與其他層次、形式素質教育相同的性質。小學素質教育強調教育的基礎性,即小學素質教育培養受教育者作為國家公民的基礎素質。小學素質教育應當對小學生進行全面發展的教育和面向全體小學生的教育。
2.小學素質教育的特殊性
小學素質教育是順應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小學階段的素質教育,必須幫助小學生形成良好的身體素質,同時注重小學生自我意識、意志、道德信念的形成,為小學生終身學習、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二、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一)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
1.國家政策保障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事業的一場深刻變革,是一項事關全局、影響深遠和涉及社會各方面的系統工程。
2.推進新課程改革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新課改帶來的教學轉變可以總結為:
(1)教學從“教育者為中心”轉向“學習者為中心”;
(2)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
(3)教學從“重結論輕過程”轉向“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
(4)教學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
3.學校管理、課外教育活動、班主任工作素質教育的途徑除了課程之外,還包括學校教育活動中的管理活動,校外、課外教育活動及班主任工作。其中,班主任工作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1)學校管理
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需要學校管理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
(2)課外、校外教育活動
除學校的正式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外。
還有各種課外、校外教育活動。
(3)小學班主任工作
在學校教育中,班級是有組織地開展素質教育活動的基層單位。其中,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因此,班級素質教育開展的效果,取決于班主任的班級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教育方法。
(二)實施素質教育的方法
1.發揮教師的作用
素質教育的成敗,相當程度上取決于教師。
教師要成為素質教育者,就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掌握素質教育觀,以全身心的投入去實現自己的教學追求。同時要提高教師師德素養。
2.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課程改革的目標中,提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3.積極開展實踐活動
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方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包括德、智、體、美等各育。
三、素質教育觀的運用
(一)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區別
當前小學教育仍以應試教育為主,阻礙了素質教育的推進。素質教育觀與應試教育觀存在著巨大差別,如下表所示:
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差別
(二)素質教育的實施障礙
1.對素質教育的誤解
素質教育是面向所有學生的教育,但有觀點認為學生個體存在差異,因此面向全體的教育是不可能的。然而這種觀點也是違背素質教育觀的,是對素質教育觀的誤解。
2.沉重的課業負擔
國家之所以強調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是因為過重的課業負擔會嚴重損害兒童少年的身心健康,影響學生的成長。但當前課業已經成為學生的“負擔”,阻礙了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阻礙了素質教育的實施。
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故選C。
具體來說,體現了以下教育觀:
(1)教學從“教育者為中心”轉向“學習者為中心”。王老師打破傳統的“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教材為中心”的局面,“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起到引導作用,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通過自主、探究式學習,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識。自主學習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地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研究式學習是從學生興趣入手,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在教師組織、參與和指導下進行的學習活動。
王老師在語文課上為了讓學生能夠感受雪景,寫出精彩的作文,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形式開展戶外活動,觀察雪、玩雪、吟雪,最后描寫雪,將學生的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結合.實現探究式學習,達到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的目的。
(3)教學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打破傳統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理念的局限,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王老師通過語文課采用的自主、探究式教學,從學生興趣出發、從生活出發,關注了學生情緒和情感體驗。
因此,王老師的教學活動體現了新課改背景下的新的教學觀,是值得每一位老師反思和學習的。
移動端訪問:2017小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高頻考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