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報名 報考指南 報考條件 成績查詢 資格認定 考試教材


        學科資料 歷年考題 考試技巧 面試教案 面試技巧 答辯/結構化

        2016小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要點:文化常識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6-10-28
        486

        第五節 文化常識

          一、天文歷法

          【星宿】古代把星座稱作星宿。同時古人認為人問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這是神權思想的一.種表現。古人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就是二十八宿。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

          【四象】古人把東、北、兩、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為四種動物形象,叫作四象。東方七宿如同飛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龍,故而稱為東宮蒼龍;北方七宿似蛇、龜出現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稱為北宮玄武:兩方七宿猶猛虎躍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稱為西宮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飛翔的朱雀,出現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稱為南宮朱雀。后人也通俗地稱四象為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東宮蒼龍七宿巾的心宿。《詩經·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當于公歷的八月.流火是說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漸西降,表明暑氣已退。

          【北斗】義稱“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勺形)的七顆亮星。七顆星的名稱是:天樞、滅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根據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極星,故又稱“指極星”。

          【月亮的別稱】月亮是古詩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寫的對象。它的別稱可分為:

          ①初月如鉤,故稱銀鉤、玉鉤。②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③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會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④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銀兔、玉兔、金蟾、銀蟾、蟾宮。⑤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桂月、桂輪、桂宮、桂魄。⑥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座宮殿,故稱廣寒、清虛。⑦傳說為月亮駕車之神名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⑧傳說嫦娥住在月中,故稱月亮為嫦娥。⑨人們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稱月亮為嬋娟。

          【五更】我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做五更、五鼓,或稱五夜。一更——黃昏、一鼓、甲夜——19~21點二更一——人定、二鼓、乙夜——21~23點三更——夜半、三鼓、丙夜——23~1點四更——雞鳴、四鼓、丁夜——1~3點五更——平旦、五鼓、戊夜——3~5點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歷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數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氣。每月分為兩段陰首叫“節氣”,月中叫“中氣”。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順序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驚蟄、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滿五月:芒種、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處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為了便于記憶,人們編出了歌謠:“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

          小大寒。”

          【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農歷以正月、二、三月為春季,分別稱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為夏季,分別稱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類推。歐陽修《醉翁亭記》:“風霜高潔,大落而石出者.山問之四時也。”

          【社日】古代農民祭祖土地神的節日,在春分前后。《永遇樂》:“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社鼓.指社Et祭祖土地神的鼓聲。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稱。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干支紀法”。

          【紀年法】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

          (1)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

          (2)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后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號紀年。如《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等。

          (3)干支紀年法。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4)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后。

          【紀月法】我國古代紀月法主要有三種:(1)序數紀月法。

          (2)地支紀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庾信《哀江南賦》:“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農歷十月。

          (3)時節紀月法。

          【紀日法】我國古代紀日法主要有四種:

          (1)序數紀日法。如《梅花嶺記》:“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項脊軒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墻”“三五”指農歷十五日。《(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

          (2)干支紀日法。如《殽之戰》:“夏四月辛巳,敗秦軍于肴。”“四月辛巳”指農歷四月十三日;《石鐘山記》:“元豐七年六月丁丑”,即農歷六月九日;《登泰山記》:“是月丁未”,指這個月的十八日。古人還單用天干或地支來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禮記·檀弓》:“子卯不樂”,“子卯”,代指惡日或忌日。(3)月相紀日法。指用“朔、胐

          、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眥,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記》:“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與妻書》: “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后”。

          【紀時法】

          我國古代紀時法主要有兩種:

          (1)天色紀時法。古人最初是根據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 中、日中、日昳 、晡 時、日入、黃昏、人定。

          (2)地支紀時法。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古天色紀時、地支紀時與今序數紀時

          對應關系見附表。

          2.長壽的雅稱

          喜壽:指77歲。因為漢字草書中,“喜”字看似七十七.故借以指77歲

          米壽:指88歲。因為“米”字折開來,就成為“八”、“十”、“八”三個字,故借此指88歲。

          白壽:指99歲。因為“百”字去掉一部的“一”為“白”,而百少一為九十九,故借此指99歲。

          茶壽:指108歲。因為“茶”字的草字頭看似二十,余下者折成“八十八”,兩者相加為108歲,故借此指108歲。

          上壽:指90歲以上者。中壽:指80歲以上者。下壽:指60歲以上者。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

          古稀之年、懸在之年、丈國之年:均指70歲。自古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之說。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指80歲以上、100歲以下。

          期頤之年:指100歲以上。

          3.朋友關系的稱謂

          4.別稱

          ◇父母稱高堂、椿萱、雙親。

          ◇妻父俗稱丈人,雅稱岳父、泰山。◇兄弟稱昆仲、棠棣、手足。

          ◇老師稱先生、夫子、恩師。◇學生稱門生、受業。

          ◇學堂稱寒窗、雞窗,同學為同窗。◇女婿稱東床、東坦、嬌客。

          ◇父母死后稱呼上加“先”字,父死后稱先父、先嚴、先考;母死稱先母、先慈、先妣。同輩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兄、亡妹。夫妻一方亡故叫喪偶,夫死稱妻為寡、孀,妻死稱夫為鰥。

          5.謙稱

          ◇家嚴、家慈,分別稱自己的父親、母親。◇舍弟(侄),稱自己的弟弟(侄子)。

          ◇內人、內子、內助、拙荊、拙內、荊室、山荊,稱自己的妻子。◇外子,稱自己的丈夫。

          ◇豚子(犬子、犬兒),稱自己的兒子。◇小女、稱自己的女兒。

          ◇寒舍、舍下、草堂,稱自己的住宅。6.諱稱

          ◇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稱:薨、崩、百歲、千秋、晏駕、山陵崩等。◇父母之死稱:見背、孤露、棄養等。

          ◇佛道徒之死稱:涅盤、圓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現也用于稱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過世、謝世、壽終、殞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終等。

          二、風俗禮儀

          【春節】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采用公歷紀元后。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于震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

          【元宵】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日里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后.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為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后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清明】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農歷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歷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的。

          【端午】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歷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一般認為,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于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驅“五毒”等。【乞巧】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少女節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后.云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或說: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農歷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想.使中秋節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系起來后,更富浪漫色彩。歷代詩人以中秋為題材作詩的很多。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

          【重陽】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易經》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故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重陽時節,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

          【臘日】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慶祝豐收的節日。臘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一個月(臘月)舉行,南北朝時臘日已固定在農歷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俗。佛教的臘八粥后也滲入臘日習俗。

          【除夕】我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掃干凈的屋里,擺上豐盛的菜肴,全家團聚吃“年飯”。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謎下棋,嬉戲游樂,謂之“守歲”。零點時,眾人爭相奔出,在庭前攏火燃燒(古稱“庭燎”,取其興旺之意),并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之時搶先放出三個“沖天炮”,以求首先發達,大吉大利。此時,爆竹聲、歡叫聲響成一片,一派“爆竹聲中除舊歲”的景象。

          麟貴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構成男子字的全稱,如伯禽父、仲尼父、叔興父等。

          【十二生肖】又稱屬相。古代術數家拿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地支,子為鼠,丑為牛,寅為虎,卯為兔,辰為龍,巳為蛇,午為馬,未為羊,申為猴,酉為雞,戌為狗,亥為豬。后以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豬,稱為十二生肖。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禍福,往往牽扯起來,特別是在婚配中男女屬相很有講究,有所謂“雞狗斷頭婚”、“龍虎不相容”等說法。

          【生辰八字】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有天于、地支相配,每項兩個字,四項共八個字。根據這八個字。可推算出~個人的命運。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舊俗訂婚時,男女雙方互換庚帖,上有生辰八字。雙方各自卜問對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陰陽,以確定能否成婚,吉兇如何。

          【孝悌】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孔子非常重視孝悌,把孝悌作為實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無改于父道”、“父母在。不遠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張。孟子也把孝悌視為基本的道德規范。秦漢時的《孝經》則進一步提出:“孝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宗法等級秩序。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純為“犧”,體全為“牲”。《左傳·曹劌論戰》中有這樣的話:“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豬,后來也稱雞、魚、豬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犧牲的總稱。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 豬)三牲全備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于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宋代陸游《示兒》詩中有這么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朝儀】古代帝王臨朝的典禮。按規定:天子面向南,面向北以東為上,孤面向東以北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為上,王族在路門右側.面向南以東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屬官在路門左側,面向南以西為上。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禮,禮畢退朝。后世也稱人臣朝君之禮儀為“朝儀”。

          【朝聘】古代賓禮之一。為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有三種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為“朝”。

          【朝覲】古代賓禮之一。為周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春見日朝,秋見日覲”,此為定期朝見。春秋兩季朝見天子.合稱為朝覲。

          【揖讓】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專用于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于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置于前;三為天揖.專用于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

          【長揖】這是古時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淪語.微子》中有這樣的記載:“子路拱而立”。

          【頓首】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問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于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于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如丘遲《與陳伯之書》:“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

          【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頭也緩緩至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

          于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后。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后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九拜】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周禮》謂“九拜”:“一日稽首,二日頓首,三日空首,四日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兇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日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跪】兩膝著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貼于腳跟。為了表示對人尊重,坐法頗有講究:“虛坐盡后,食坐盡前。“盡后”是盡量讓身體坐后一點,以表謙恭;“盡前”是盡量把身體往前挪,以免飲食污染坐席而對人不敬。【座次】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左遷”即表示貶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后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活動是南向為尊。皇帝聚會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粵是坐東面西。《鴻門宴》中有這樣幾句:“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項王座次最尊,張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會席次,尊卑很有講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門,其位次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設兩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與散座的區別:上桌與單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則不分席次。

          【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并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緇布冠、皮弁、爵弁,分別表示有治人、為國出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后,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并給起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的美“字”,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成員。因為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所以后世將二十歲稱作“弱冠”。

          【婚冠禮】古代嘉禮之一。《周禮》:“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古代貴族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歲行笄禮(笄:束發用的簪子。古時女子滿十五歲把頭發綰起來,戴上簪子)后也可結婚。所以把婚禮、冠禮合稱為婚冠禮。

          【祖道】古代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設宴送行的禮儀。《漢書》載,西漢將領李廣利率軍隊出擊匈奴之前,“丞相為祖道,送至渭橋”。《荊軻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送別。

          【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獨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誠敬,這些活動叫“齋戒”。“齋”又稱“致齋”.致齋三日,宿于內室,要求“五思”(思其居處、笑語、志意、所樂、所嗜),這主要是為了使思想集中、統一。“戒又稱“散齋”,散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參加一切娛樂活動,也不參加哀吊喪禮,以防“失正”、“散思”。古人齋戒時忌葷,但并非忌食魚肉葷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氣的食物如蔥、蒜等,這主要是為了防止祭祀時口中發出的臭氣,對神靈、祖先有所褻瀆。

          【虛左】古代座次以左為尊,空著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稱“虛左”。《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徉.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足見信陵君對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虛左以待”一語。

          【再拜】先后拜兩次,表示禮節之隆重。舊時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禮。行禮時,兩手放在額h,長時間下跪叩頭。原專指禮拜神佛時的一種敬禮,后泛指表示極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禮方式。今人多用“頂禮膜拜”形容對某人崇拜得五體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晉書·陶潛傳》載:陶淵明曾為彭澤縣令,州郡派督郵巡視至縣,縣吏勸陶束帶迎見,他感嘆地說:“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李白《夢游天姥吟》:“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后來引申為傾倒、崇拜,如毛澤東《沁園春·雪》:“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六禮】中國古代婚姻的六種手續和禮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秦晉之好】春秋時,秦、晉兩國國君幾代都互相通婚,后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

          【舉案齊眉】古代妻子為丈夫捧膳食時要舉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會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禮俗。文人相交輕財物而重情誼、才學,故多以詩文相贈答,揚才露己,以表心態。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詩詞相酬答。在宴飲等聚會時。更是不可有酒無詩,流行盡觴賦詩之俗。

          【中國少數民族的禁忌】

          蒙古族忌諱坐在蒙古包的西北角;藏族家有人生病或婦女生育時,忌諱生人人內:哈薩克族忌諱別人當面數他們的牲口:佰族忌諱別人摸頭和耳朵,忌諱向少女贈送飾物和香煙:哈尼族忌諱他人到產婦家借家具;景頗族忌諱用手搖熟睡的人;錫伯族忌吃狗肉:鄂倫春族忌諱別人說自己長輩的名字和死人的名。怒族忌諱拒絕贈送的禮物和食物;阿昌族忌諱走路時從別人面前擦過,或從腿上跨過:獨龍族見面時,男的忌諱拍摸肩頭,女的忌諱觸摸包頭、衣物等;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東鄉族、柯爾克孜族、撒拉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保安族等忌吃豬肉、動物的血和自死的動物。四、古代地理

          【中國】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但在古代文獻中它是一個多義性的詞組。從春秋戰國至宋元明清,多用來泛指中原地區。如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司馬光《赤壁之戰》:“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

          【中華】上古時期華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黃河流域一帶,故稱“中華”,后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如《三國志》:“其地東接中華,西通西域。”今已成為中國的別稱。

          【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時期劃分的九個行政區域,州名分別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后成為中國的別稱。陸游詩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過秦論》:“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毛澤東詞《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長夜難明赤縣天”。辛棄疾詞《南鄉子》:“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整個黃河贏域。如《出師表》:“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陸游《示兒》詩:“王師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指整個黃河流域。

          【海內】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司馬光《赤壁之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

          【四海】指天下、全國。如賈誼《過秦論》:“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戰》:“遂破荊州,威震四海。”《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一。”《五人墓碑記》:“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五岳】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過秦論》:“履至尊而制****”,“然后以****為家,崤函為官”。李白《古風》詩:“秦王掃****.虎視何雄哉!”

          【八荒】四面八方遙遠的地方,猶稱“天下”。《過秦論》:“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縱有千古,橫有八荒。”

          【江河】古代許多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如《鴻門宴》:“將軍戰河南,臣戰河北。”《過秦論》:“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觳之戰》:“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再如《祭妹文》:“先塋在杭,江廣河深”.此處“江”即指長江,“河”則指運河。

          【西河】又稱河西,黃河以西的地區。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會于西河外澠池。”《過秦論》:“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東】因長江在安徽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所指區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帶,也可指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即今蘇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區稱作江東。《史記·項羽本紀》:“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而日見之!”李清照詩云:“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赤壁之戰》:“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江左】即江東。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群英會蔣干中計》:“即傳令悉召江左英杰與子翼相見”。【江表】長江以南地區。《赤壁之戰》:“江表英豪。咸歸附之。”

          【江南】長江以南的總稱,所指區域因時而異。白居易詞云:“江南好,風景舊曾諳。”王安石詩云:“春風義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淮左】淮水東面。《揚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揚州在淮水東面。

          【山東】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下面是以崤山為標準的“山東”。如《漢書》曾提到“山東出相,山西出將”。《鴻門宴》:“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過秦論》:“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關東】占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曹操《蒿里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指潼關以東地區。

          【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赤壁之戰》:“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

          【關中】所指范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

          【西域】古代稱我國新疆及其以西地區。《雁蕩山》:“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

          【嶺嶠】五嶺的別稱,指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等五嶺。《采草藥》:“嶺嶠微草。凌冬不雕。”(這里特指兩廣一帶)。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單稱“朔”,泛指北方。《采草藥》:“朔漠則桃李夏榮。”《木蘭詩》:“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朔氣指北方的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仍舊迎著朔風回來”,指北風。

          【百越】又作百粵、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統稱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過秦論》:“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藥》:“諸越則桃李冬實”。

          【京畿】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左忠毅公逸事》:“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

          【三輔】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的三位官員,后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張衡傳》:“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記王忠肅公翱事》:“公一女,嫁為畿輔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簡稱“輔”。

          【三秦1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項羽滅秦后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郡】古代的行政區域。秦統一天下設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稱,明清稱府。《過秦論》:“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赤壁之戰》:“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

          【州】《隆中對》:“自董卓以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赤壁之戰》:“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道】漢代在少數民族聚居區設道,這是一種行政特區,與縣相當。唐代的道.先為監察區.后演變為行政區,是州以上一級行政單位。明清在省內設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區,而巡道只有監察區性質。《譚嗣同》:“旋升寧夏道”,這里的“道”,指道的長官。

          【路】宋元時期行政區域,相當于現在的省。《(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愚公移山》:“指通豫南,達于漢陰。”“漢陰”指漢水南面。《登泰山記》:“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游褒禪山記》:“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古稱別稱】如南京又稱建康、金陵、江寧、自下。《柳敬亭傳》:“嘗奉命至金陵。”《病梅館記》:“江寧之龍蟠……皆產梅。”《梅花嶺記》:“吳中孫公兆奎以起兵不克,執至白下。”又如揚州稱廣陵、維揚.李白《送盂浩然之廣陵》:“煙花三月下揚州。”姜夔《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再如杭州稱臨安、武林,蘇州稱姑蘇,福州稱三山,成都稱錦官城。《柳敬亭傳》:“余讀《東京夢華錄》、《武林日事》。”《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春夜喜雨》:“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指南錄>后序》:“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一卷。”

          【察舉】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等。《張衡傳》:“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陳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漢代避劉秀諱。稱秀才為茂才)

          【征辟】也是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張衡傳》:“連辟公府,不就。”“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

          【孝廉】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實際上察舉多為世族大家壟斷,互相吹捧,弄虛作假,當時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

          【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詩話二則·推敲》:“島(指賈島)初赴舉京師”,意思是說賈島當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

          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

          【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試,吏呼名至史公”,這里就是指童生試,在這次考試中左光斗錄取史可法為生員(秀才),當時史可法20歲。《促織》:“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操童子業”是說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發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并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讀書畢竟中進士是個了局。”貢士參加殿試錄為二三甲都叫進士。據統計,在我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史上。考中進士的總數至少是98749人,古代許多著名作家都是進士出身,如唐代的賀知章、王勃、宋之問、王昌齡、王維、岑參、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等。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余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狀元】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為科名中最高榮譽。歷史上獲狀元稱號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會元】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余考中的稱貢士。

          【解元】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其余考中的稱舉人。

          【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咨”。陳堯咨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

          【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貢士】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舉人】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儒林外史》第三回寫范進中舉后,張鄉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興得發了瘋。說明古代中舉后便可升官發財。

          【生員】即秀才。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秀才觀之”。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阿Q正傳》中稱趙少爺“茂才公”,表示諷刺。

          【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文體,也叫時文、制義、制藝、時藝、四書文、八比文。這種文體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規定由破題、承題、起講、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柬股八個部分組成,每一都分的句數、句型也都有嚴格的限定。“破題”規定兩句,說破題目意義;“承題”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題”加以說明;“起講”概括全文,是議論的開始;“人手”引入文章主體;從“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為重心。在正式議論的這四個段落中,每段都有兩股相互排比對偶的文字。共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題目,出自《四書》、《五經》,八股文的內容,不許超出《四書》、《五經》范圍,要模擬圣賢的口氣,傳達圣賢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發揮。無淪是內容還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縛思想、摧殘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舉制度殿試后錄取進士,揭曉名次的布告,因用黃紙書寫,故而稱黃甲、金榜。多由皇帝點定。俗稱皇榜。考中進士就稱金榜題名。

          【同年】科舉時代同榜錄取的人互稱同年。《訓儉示康》:“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校】夏代學校的名稱,舉行祭祀禮儀和教習射御、傳授書數的場所。

          【庠】殷商時代學校的名稱。《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序】周代學校的名稱。《孟子·滕文公》:“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稱地方學校。或泛指學校或教育事業。

          【國學】先秦學校分為兩大類:國學和鄉學。國學為天子或諸侯所設,包括太學和小學兩種。太學、小學教學內容都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主.小學尤以書、數為主。

          【鄉學】與國學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的學校。

          【稷下學宮】戰國時期齊國的高等學府,因設于都城臨淄稷下而得名。當時的儒、法、墨、道、陰陽等各學派都匯集于此,他們興學論戰、評論時政和傳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師都曾來此講學.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重要園地。

          【太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監),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貴族子弟的最高學府,就學的生員皆稱太學生、國子生。《張衡傳》:“因入京師,觀太學。”《送東陽馬生序》:“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

          【國子監】漢魏設太學,西晉改穆國子學,隋又稱國子監,從此國子監與太學互稱.都是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如明代設“國子監”,而《送東陽馬生序》中則稱之為“太學”。

          【書院】唐宋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是: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善化的岳麓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和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明代無錫有“東林書院”,曾培養了楊漣、左光斗這樣一批不畏閹黨權勢、正直剛硬廉潔的進步人士,他們被稱為“東林黨”。

          【學官】,古代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的統稱。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學、學政、教授和教習、教渝等。

          【祭酒】古代主管國子監或太學的教育行政長官。戰國時荀子曾三任稷下學宮的祭酒,相當于現在的大學校長。唐代的韓愈、明代的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過國子監祭酒。

          【博士】古為官名,現為學位名稱。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成為學術上專通一至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三國志·呂蒙傳》:“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送東陽馬生序》:有司業、博士為之師。”

          【司業】學官名。為國子監或太學副長官,相當于現在的副校長,協助祭酒主管教務訓導之職。

          【學政】學官名。“提督學政”的簡稱,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試,并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學政一般由翰林院或進士出身的京官擔任。《促織》:“又囑學使俾入邑庠”。學使即學政的別稱。《左忠毅公逸事》:“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區的學政。【教授】原指傳授知識、講課授業,后成為學官名。漢唐以后各級學校均設教授,主管學校課試具體事務。【助教】學官名。是國子監或太學的學官,協助國子祭酒和國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稱國子助教。【監生】國子監的學生。或由學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許,后來成為虛名,捐錢就能取得監生資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生”,《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則是一個吝嗇鬼的典型。【諸生】明清時期經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生員有增生、附生、廩生、例生等,統稱諸生。《送東陽馬生序》“今諸生學于太學”,則是指在國子監學習的各類監生。

        精品課程推薦
        • 筆試 2025新手 | 筆試導學公益課

          知識點分析 講師指導 決勝面試、全程演練
          價格:
          1.00
          年級種類:
          通用教師資格證筆試
          授課類型:
          網課
        • 面試 面試理論專項

          知識點分析 講師指導 決勝面試、全程演練
          價格:
          1.00
          年級種類:
          中、小、幼
          授課類型:
          網課

        登錄賬號,免費試聽完整課程。

        考題題庫 更多>>

        考試指導中心
        咨詢熱線
        4006-255-668
        20年專業
        成就教師夢想
        ×

        微信掃碼回復1
        直接領課

        馬上與專業老師免費通話

        老師會盡快與您聯系,請保證電話真實暢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性大战久久久久久|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成年午夜性视频|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 米兰厉云封免费阅读完结| 国产免费怕怕免费视频观看| 777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av无码专区电影在线观看| 狠狠躁日日躁夜夜躁2020|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综合| 2020国产精品自拍| 在线观看免费a∨网站| 中文字幕av免费专区|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 又粗又紧又湿又爽的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怡红院| 国色天香精品一卡2卡3卡| 中文在线字幕中文字幕| 日韩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精品| 男女猛烈xx00免费视频试看| 国产r67194吃奶视频| 91手机在线视频| 国产网红在线观看| xx视频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爽爽| 亚洲av无码片区一区二区三区| 法国性XXXXX极品|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 色妞www精品一级视频| 国产成人一级片| 草草影院www色欧美极品|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观看|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888米奇视频| 又黄又爽又色又刺激的视频| 雄y体育教练高h肌肉猛男| 国产极品美女高潮无套| 2015天堂网| 国模无码视频一区| a级片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