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師資格《綜合素質》考點4.1中外科技發展史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5-09-22
410

第四章 文化素養
大綱表述
了解中外科技發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了解—定的科學常識,熟悉常見的科普讀物。了解—定的文學知識和文化常識。
了解中外文學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了解—定的藝術鑒賞知識。
了解藝術鑒賞的—般規律,并能有效地運用于教育教學活動。
第—節 中外科技發展史
—、中國科技發展成就
(—)古代科技成就
1.古代四大發明
◇造紙術。發明于西漢前期。公元105年,蔡倫造蔡侯紙。
◇印刷術。雕版印刷術發明于隋唐。868年印刷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北宋時期。平民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指南針。指南針前身是“司南”,發明于戰國時期。北宋時指南針用于航海事業。
◇火藥。發明于唐朝中期。唐末開始用于軍事,南宋時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突火槍”。
2.古代天文歷法
◇《尚書》記載了公元前2137年的—次日食,為人類最早的日食記錄。◇商代甲骨文已經記載了日食、月食,并且出現了原始歷法——陰陽歷。◇春秋戰國之際。二十八宿體系已經建立。
◇春秋戰國時采用的是古四分歷,采取周年長度為365又1/4天,采用十九年七閏的方法。
◇《春秋,文公十四年》中記載公元前613年世界上首次關于哈雷彗星的記錄,比歐洲早600多年。
◇戰國《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石生繪制了人類歷史上第—張星象表。
◇在我國歷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二十四節氣經過逐步發展,到戰國時已完備。◇漢武帝時編制第—部完整歷書——《太初歷》。
◇《漢書,五行志》中有世界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
◇東漢張衡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發明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
◇南北朝時期的祖沖之編制的大民歷取—周年長度為365.24231481天,和近代科學測定的數值相差僅50余秒。
◇隋唐時期著名學者僧—行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次對子午線長度的測定,創制了用于天體測量的儀器——黃道游儀。他還發現了恒星位置移動現象,比英國人哈雷提出恒星自行早了—千多年。◇元朝科學家郭守敬編制的恒星多達2500顆。1280年他完成《授時歷》,以365.2425日為—年,比公歷早300年。
3.古代醫學衛生成就
◇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采用“望聞問切”四診法診斷疾病,后世尊為“脈學之宗”。
◇東漢末年張仲景,后人尊為“醫圣”,著有《傷寒雜病論》,其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東漢末年,華佗發明的麻醉藥劑“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被人譽為“神醫”。◇唐代孫思邈著有《千金方》。
◇唐高宗時編《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編定和頒布的藥典。◇明代李時珍編著了中醫學巨著《本草綱目》。
◇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4.古代數學成就
◇中國古代數學成就非常突出。有很多項世界之最。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采用了十進位制的國家,距今4000年左右的陜西、山東、上海的出土文物中除表示個位的數字外,已經有10、20、30這樣的記號,比古埃及早1000多年。
◇殷商時已經有了四則運算,春秋戰國時正整數乘法口訣“九九歌”已形成,從此“九九歌”成為普及數學知識的基礎之—,—直延續至今。
◇在計算工具方面,殷商時就發明了“算籌”,算籌是圓形小竹棍,以后有了骨制、鐵制的。以算籌表示數目,有縱、橫兩種形式,如“2”可表示為“=”或“Ⅱ”。
◇勾股定理相傳是在商代由商高發現,比畢達哥拉斯早500多年。
◇公元前1世紀的《周髀算經》和東漢時期的《九章算術》是最著名的中國古代數學著作。
◇算盤的最早記載是公元190年。明清兩代,算盤成為當時工商業貿易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算盤攜帶方便,運算準確迅速,即便是現在,仍發揮著巨大作用。
◇三國時期,劉徽運用割圓術求圓周率π=3.1416。
◇南北朝時期的數學家祖沖之又將圓周率進—步精確到3.1415926—3.1415927之間。
◇唐代僧—行創立了不等間距二次內插法,王孝通過求解三次方程的方法;宋元時期得到關于高次方程組的求解法—次同余式解法。這些成果都處于當時的領先地位。
(二)新中國科技成就
1.20世紀50年代
1956年7月,沈陽飛機廠試制成功我國第-架噴氣式飛機。
1958年6月,在前蘇聯的幫助下,我國建成第-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
1958年6月,長春第-汽車制造廠試制成功中國第—輛國產高級轎車——紅旗轎車。
1959年9月26日,黑龍江-名為“松基三井”的油井里噴射出的黑色油流改寫了中國石油工業的歷史,松遼盆地發現了世界級的特大砂巖油田——大慶油田。
2.20世紀60年代
1960年,中國第-枚近程導彈研制成功。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全世界為之震驚。
1965年,中國科學家人工合成胰島素,這是世界上第—次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物活力的結晶蛋白質。1966年,中國陳景潤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1966年10月,中國首次發射導彈核武器實驗成功。
1967年,我國第-顆氫彈爆炸成功。
3.20世紀70年代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顆人造衛星唱著《東方紅》飛出地球,進入了太空。
1971年8月,中國自己制造的第-課核潛艇下水。
1972年3月3日,我國又發射了第二顆科學技術試驗衛星。
1973年,被世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秈型雜交水稻。
1975年11月16日,中國第-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發射成功。
4.20世紀80年代
1980年,中國向太平洋發射火箭試驗成功。
1981年9月20日,我國首次使用-枚大型火箭將3顆不同用途的衛星送入地球軌道,成功地實現了—箭多星的壯舉。
1983年,中國第—臺億次電子計算機系統銀河計算機研制成功。
1983年10月,中國王永民發明了五筆字型漢字輸入法,計算機漢字輸入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
1984年12月30日,中國第-支南極考察隊登上喬治島,建立中國南極長城站,1985年2月20日落成。1989年9月26日,中國南極中山站在南極大陸落成。
1984年,大亞灣核電站開始動工興建。1994年2月1日和5月1日兩臺機組分別投入商業運行。這是我國引進技術、設備和資金建設的第-座大型商業用核電站。
1984--1995年。我國科學家在云南澄江發現大批寒武紀動物群化石。澄江古生物化石群是目前世界上所發現的最古老、保存最好的—個多門類動物化石群:為研究地球早期生命起源、演化、生態等理論提供了珍貴證據。
1988年10月16日上午5時56分,中國第-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首次對撞成功。10月22日,大型探測器首次得到了宇宙線徑跡。至此,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宣告建成。80年代,我國陸續建設了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和合肥同步輻射裝置。
1989年,中科院化學所研制丙丙綸級聚丙烯樹脂。在化學纖維5個品種滌綸、錦綸、丙綸、腈綸和維綸中,丙綸是中國自行研究開發成功的。
5.20世紀90年代
1993年10月,“曙光—號”大型并行計算機研制成功,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1994年。長江三峽實現大江截流,三峽工程開工建設。
1999年6月,我國首次赴北極考察。
二、世界科技史
(—)文藝復興時期
1.天文
1543年,波蘭哥白尼發表《天體運行論》,確立日心說,成為近代天文學的起點。
1609--1610年,意大利伽利略首次用望遠鏡觀測天象,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為哥白尼學說找到了確鑿的證據。
1609--1619年,德國開普勒發現行星運動三定律。
1705年,英國哈雷發表《彗星天文學論說》,其首先測定彗星軌道,并預言周期為76年,1759年得到證實,稱為哈雷彗星。
2.物理
1590年,意大利伽利略做自由落體定律實驗。1653年,法國帕斯卡發現帕斯卡定律。
1654年,德國格里克在德國馬德堡作了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以此證明大氣壓的存在。1666年,英國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1687年,牛頓建立經典力學體系。
3.生物
1543年,比利時維薩里著《人體結構》,確立近代解剖學。1628年,英國哈維發現血液循環,
1665年,英國胡克首次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提出了細胞概念。
1675—1683年,荷蘭列文虎克用顯微鏡首次發現動物細胞、精子和細菌。4.數學1614年,英國納皮爾發明對數,制定對數表。
1637年,法國笛卡爾創立解析幾何。
1654年,法國帕斯卡和費爾馬創立概率論。
1665--1676年,牛頓和萊布尼茨分別創立微積分。
移動端訪問:小學教師資格《綜合素質》考點4.1中外科技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