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師資格《綜合素質》考點1.3教師觀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5-08-23
298

(三)教師終身學習在教學中的作用
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一教師,不但要有崇高的師德,還要有深厚而扎實的專業知識。“給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一缸水是不夠的,必須是活水源頭”。在知識更新異常迅速的今天,如果只滿足于目前的知識,那就如逆水行舟,早晚要被社會所淘汰。只有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不斷充實自己,拓寬知識視野,才能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較高的威信。自己不斷地研究,加強對教材的駕馭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方法。
1.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社會在發展,知識領域在擴展和更新,教材也在更新改革,學生的認識水平也具有了更高的起點,在這種情形下,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來提高自己的專業和教學方法,對自己所教的科目有十足的信心,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2.教學發展的需要。盡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主動、積極地獲取新知識,但由于受年齡、時間、精力等因素的限制,再加上新知識的產生速度大于人們學習和掌握它的速度,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教師原有的學科知識特別是所教學科以外的知識,因不常用被逐漸遺忘。這些客觀因素導致教師在知識和能力上逐漸欠缺。因此,終身學習是教師補償知識和能力的有效手段,這既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又是搞好現代教育教學的需要。
3.帶動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在這個“計劃趕不上變化”的時代,教師不僅要轉變傳統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觀念,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協助者,而且其自身的學習不應該是一次性的學習,而應是持續的學習,以擴展知識領域,學習要貫穿于自己整個教育生涯。因為對自己的教學生涯來說,僅靠最初的專業知識無論如何都是不夠的。教師務必與知識和教學法的提高保持同步。“活到老,學到老”是我國的一句古訓。這句話說明了提高和累積專業知識是為了幫助和促進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教師需要以自身的行為和態度來感化學生成為學習的示范者。
三、促進教師自身專業發展
當前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專業發展成為被普遍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教師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促進自身專業發展。
(一)教師必須學會學習,加強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新課改不僅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同時也對教師的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教師認為學習只是學生的事。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其實學習對教師來說同樣重要。信息化時代,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學會獲得信息資源以及有效利用這些資源,對教師的專業發展至關重要。教師必須不斷更新觀念、知識和能力,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并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學,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對教育提出的要求。每個教師都必須成為終身學習者,不斷地學習,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過去我們常常津津樂道于教師“一桶水”相對于學生“一杯水”的豐富淵博,現在“一桶水”的容量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教師必須時刻吸納新知。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成為學生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否則。不僅難以在學生面前維持自己的威望,在專業發展方面也會遭遇重重困難。
(二)培養和發展自己的反思能力,做反思型教師
反思是一個人成長與發展的核心能力之一,新課改要求教師不斷培養和發展自己的反思能力,成為反思型教師。孔夫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如果一個人只是一味地學習而不思考,那他就會陷入迷惘困惑。孟子亦云:“思則得也”。新課改要求教師經常思考和反思。面對各種新的教育思想、資源、手段和方法,教師不能簡單地拿來復制粘貼一下就OK了,而要做出科學分析,結合自己學校和班級的實際情況及自身優勢,為我所用,以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
對于當前的課程改革,專家們各執一詞,爭議紛起。作為教師,不能盲目地迷信專家的權威,坐等專家把研究成果送上門來,不假思索地照搬到自己的教育教學中。而應對之進行認真的研究反思,檢驗其是否適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變通,為自己的教育教學服務。廣大一線教師應該培植自己的“反思”意識,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與行為,思考各種教育行為的后果,不斷自我修正、調整和更新,加快專業發展與成長。
(三)培養和強化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
新課改要求教師培養和強化自己的創新精神,以培養創新型的學生。教師必須通過創造性教育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將學生培養成會創造的人。這首先要求教師培養起自己的創新能力。教師應該經常主動地更新觀念,學習新知,在教育教學和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中。有意識地培養和強化自己的創新精神,創造性地進行教育教學。不斷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在新課改的實踐中遇到問題,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克服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教師的專業發展是在不斷的創新中實現的。
(四)高度重視教師交往與合作能力的培養
新課改要求教師高度重視交往與合作能力的培養。在現實情況下,教師之間存在競爭關系,但同時也有合作關系。新時代的社會在競爭加劇的同時更加強調交流與合作,強調雙贏和共贏。教師之間的交往與合作有多種形式。日常教學之余,教師之間可以相互交換意見,彼此分享經驗。同科教師之間可以在一起討論教學方法,相互合作設計課程。不同學科的教師也可以相互學習和借鑒,或在相關學科知識方面提供專業幫助,等等。
新課改還提倡師生之間的交往與合作。在這方面教師應該積極主動。為“生”師表。教師應該努力成為師生關系的藝術家,積極與學生進行交流,必要時甚至可以積極與學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學。師生雙方的情感和精神交流是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前提,同時也是教師搞好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條件。古語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教師之間乃至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教師靈感的重要來源,亦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保證。
(五)教師要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和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教師應該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是課程和教材的忠實執行者,教師的獨立思想和創造性發揮受到很大限制,甚至有時成為誤人誤己的“愚忠”。新課改要求教師根據具體情況開動自己的大腦,創造性地進行教學工作。新課改原則上為教師創造了廣闊的空間,讓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奇思妙想,創造出富有個性的課程,由課程的“守成者”變成開發者。
教師還應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這既是時代對教師的要求,也是教師作為學生學習引導者和促進者的前提條件。一些教師誤以為做研究是專業研究員或大學教授的專利,對于中小學教師來說高不可攀。其實每一個有一定知識基礎的人都能進行某方面的研究。中小學教師對于自己的專業教育教學是天然的研究者。我們應該不斷向研究型教師的目標邁進,積極發現自己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深入研究思考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開展校本教研。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
移動端訪問:小學教師資格《綜合素質》考點1.3教師觀